English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2006-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是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性特质,它应当也完全具备引领社会思潮的统摄和导向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目标取向,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党中央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寓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之中,表明了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认识更加自觉,胸怀更加博大,境界更加高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是我们党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文化自觉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立意非常高远,意义极其重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将凝聚起中华儿女面向未来开拓奋进的精神伟力,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党领导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课题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作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具有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复杂性。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和整合,使之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预期目标的方向发展,是核心价值体系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它应当也完全具备引领社会思潮的统摄和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它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性特质。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历史走向,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都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影响力,因而必然成为我们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伟大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特征,能够充分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始终走在时代潮流前面。这就决定了它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面向未来开拓进取的主心骨,也决定了它在潮起潮落、潮去潮来的社会思潮面前,始终具有正确加以引领的历史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共同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整合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又进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对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也必须看到,与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联系,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相联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主旋律高扬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现实告诉我们,多样化社会思潮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领的。如果任其自由发展,那就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影响和冲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相反,只有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下,不断增进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也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美好理想变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行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社会生活和人们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条件下,我们党要领导人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就必须立足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高度,自觉担负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作为一个居于核心领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否做到这一点,不仅关系到能否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社会政治环境,而且也关系到党能否真正掌握并不断增强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主动权问题。事实上,党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适应不断“引领”的客观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相关方面的理论创新,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指导;党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包括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从而使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顺民意、得民心,真正起到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的作用;党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运用文化这种“软力量”,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消除隔阂、化解矛盾,通过扩大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因此,党必须把提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

不同的色彩构成最美的图画,不同的音调产生最美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个重大原则时,明确提出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我们党基于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确立的重要方针,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认真贯彻这一重要方针,对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题中应有之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思潮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都是或必将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党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种“引领”本身就蕴含着尊重其差异性,包容其多样性。反之,如果对差异性不予尊重,对多样性不予包容,所谓“引领”也就无从谈起。从根本上讲,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必然性的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实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思想意识也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始终是包含差异和多样的统一。确立和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多样性统一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具体实践所必然要得出的科学结论。长期以来,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机结合起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统一的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寓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之中,表明了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认识更加自觉,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博大,境界更加高远。

另一方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前提条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多样性统一的基本原理,统一性始终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先进思想文化越要在思想文化的统一性中唱好主角,就越要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今天,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目的是要通过善意“引领”,使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思潮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的方向,更好地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高地。从人类历史的大视角来看,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进步,始终离不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百家争鸣”,乃有战国的文化繁荣;“独尊儒术”,便有刘汉以后的文化衰颓;大唐对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遂有盛唐文明辉耀千古;清朝在外来文明前的闭关自守,终致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对于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放任自流不行,一味堵塞也不行。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地加以“引领”。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和“包容”是“引领”的前提条件。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法则。不难设想,对于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如果采取简单压制、排斥的态度,那就只能把它们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立面,从而也就不可能“引领”它们前进。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建立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之上。

由此出发,就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努力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人文环境。毫无疑问,在现实条件下,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和谐的思维方式,在整个社会营造有利于贯彻这一方针的人文环境。当然,这种人文环境并不是无原则的,它有一个政治前提,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国家的性质、社会的本质,以及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才能使全社会获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差异而形成共同的归属感,不断增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无疑要成为一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宽容社会。但任何社会的宽容都是有限度的,决不会也不能宽容到可以容忍其“底线”原则被随意突破。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就是一个“底线”原则。如果这一原则被突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严重混乱,更谈不上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人文环境。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底线”原则不动摇。但是,与此同时,要切实把和谐理念贯彻于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样一种社会人文环境的全过程。要树立和强化差异互补、多样共生的意识,摒弃见异思斗、非己必伐的思维定势。要倡导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声音;理解自身的世界,欣赏他人的生活;争取自己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权利。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有明确的目标取向的。这个目标取向,就是“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社会思想共识,才能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愈益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但是,由于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社会思想共识的形成将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牢牢扭住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个目标取向不放。

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要从全局上找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预期效果,必须解决好把“引领”的功夫着重往哪里使的问题。按照唯物辩证法,多样化社会思潮作为“引领”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也有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之分,不能也不应当等量齐观。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社会思潮的本质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影响以及产生的根源,善于抓住关键因素和环节,在兼顾一般的同时,有重点地做好“引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那些带有全局性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重点对象来加以“引领”,下大力气求得突破性进展,以造成辐射式的社会效应。每个时期,都要把引领那些已成为热点问题的社会思潮作为工作的聚集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引导的力度,使之朝着有利于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方向健康发展。要把引领社会思潮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夯实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社会思潮往往反映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仅仅是个教育引导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解决与社会思潮相关的利益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从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和各种利益矛盾入手,把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有效。

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要全方位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领域和渠道。经验表明,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多渠道、多路径地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本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方针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率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众自治组织的辅助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通过学校、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种途径,把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部位和各个环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要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的新变化,努力探索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新方法、新手段。要建立健全思想文化层面的社会沟通和协商机制,把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纳入民主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倡导和激励人们争做“引领”工作的热心人。

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所必需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对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它要有效地引领变化多端的社会思潮,达到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首先必须使自身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从这点出发,第一位的是要积极推进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之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增创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尽快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从总体上加大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意识形态阵地的力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为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因素与现实内容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科学而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政策激励、制度安排等,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引导民众又服务民众,不断增强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的亲和力。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到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多吸取些民间话语,在显示权威大气时不妨多些平民风格,在张扬严肃基调时不妨加入些幽默因素,力求在令人轻松愉悦的语境和氛围中,更好地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执笔:章传家、张理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