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世界银行和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120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指出:符合环保标准的工业废物处理率达到100%的,仅有三个城市,江苏省徐州市就是其中之一。
过去曾以“煤海之都”引以自豪的徐州,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凸现,一度陷入“走进徐州府,先喝二两土”的尴尬和无奈。近年来,
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过去丰富的煤矿资源把徐州带入了传统的工业性城市,徐州的煤窑“遍地开花”,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景象。如今,徐州市始终把环境优化贯穿于产业调整的各方面,使原有粗放型的产业结构逐步走向集约化、节约化、低耗化、绿色化。
目前,该市已关闭122家民办和乡镇煤矿,把煤炭年产量控制在2600万吨以下。为了防止和避免二次污染,徐州市投资30亿元发展煤电铝运一体化项目,深度加工煤炭资源,使煤炭向脱硫电源及铝制品、煤化工的方向延伸,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拓宽煤城环境和发展的空间。
徐州市通过引进中国建材集团,整合水泥建材资源,大力推行水泥熟料干法生产,配套发展闭环式建材物流,增加了水泥的产量而且减少了污染。该市水泥企业由146家减少到49家,年生产能力由1370万吨增加到1700万吨,而水泥粉尘年排放量却削减了60%以上。
灵活运用市场加强环保动力
徐州在兴办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保事业中,注重运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办法,创新机制、构筑平台,激发起全社会各个方面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强大动力。
2004年,徐州在全国率先把公共环保设施推向市场,采用BOT、TOT等方式,集中解决资金谁来投、项目谁来建、风险谁来担、效益谁来享的问题。目前,通过出让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吸引了5.31亿元外资和民资,改制或建设了9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政府减支得税,企业发展得利,环境治理改善”的共赢格局。
打造碧水蓝天的宜居城市
徐州市从治气、治水、治脏入手,全力实施蓝天、碧水、洁净和生态点四大工程,精心打造碧水蓝天宜居城市。该市针对结构性大气污染比较突出的实际,重点治理粉尘、烟尘、扬尘和二氧化硫,使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2年的56天上升到310天,4年间翻了几番,在全国开了先例,被称为“徐州奇迹”。徐州市由此呈现出“煤城不燃煤,市区无黑烟”、“大地不扬尘,水泥无粉尘”、“化工无气味,市区无酸雨”的环境景观。
前不久,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南水北调东线水质保证调研组,评价徐州市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1.6%,成为目前江苏乃至淮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最高的城市。该市还相继建成泉山国家森林公园、骆马湖和大运河湿地等11个自然保护区,建成四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绿色社区、园林式居住区和园林式单位,走进了国家园林城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