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阳光照亮新生活

2006-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连刚 祁晓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走在山东省胶南市的大街小巷,四处都弥漫着一种幸福的味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济……日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市民们心里有了底。

胶南市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决策者们始终将百姓冷暖挂在心头,举全市之力加快构筑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共享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成果。

病有所医

生病对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此,2003年,胶南市财政拿出2000多万元,全面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7月又作了重大调整,将镇级医院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让参合农民自主择医;药品品种报销范围增加到669种;还增加了住院分娩报销;出院实施就地结报;降低药品价格30%以上,全年将为农民节省上千万元医疗费。

同时,该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资金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小病在村、一般疾病在镇、大病不出市”的就医格局有望在3-5年内形成。目前,该市农民参合率达95%。

不久前,胶南市还开展了“红十字博爱送健康”活动。活动内容有两项:一是关爱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健康:即为全市30个整体搬迁来的三峡库区移民村患单纯性子宫肌瘤且参与“新农合”的育龄妇女进行免费筛查,并对适合手术者实施手术治疗。二是关爱五保老人健康:为全市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免费查体并注射流感疫苗。

来自理务关镇三峡库区移民村――团结村的周家叶就是首批受益者之一。周女士去年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由于经济困难,拖延了下来,胶南市开展的活动正好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老有所养

吹拉弹唱、笑声朗朗,藏南镇敬老院里总能飞出令人羡慕的声音。老人尹相太说:“在这里吃穿不愁,政府照顾得也挺好,经常过来问寒问暖,我们心里都热乎乎的。”

2003年,胶南市依托市、镇两级敬老院,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对部分无子女老党员实行了集中供养。今年,为实现全市2872名建国前老党员集中供养,市财政又拨出750万元,动工兴建老党员之家。

今年该市又频频出招,使五保供养的老人很可心。每人每月有9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集中供养的每年还增发920元生活补助;市财政拨款让其参加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还不受病种限制;市财政又投资700万元新建了7处镇中心敬老院,初步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的规范化运作。

同时,胶南今年还出资16404万元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农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发放了养老金卡,使17个成建制转非村和91个失地村的近12万居民享受到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

贫有所济

听说农村低保标准又提高了,祝家庄的刘文进赶紧拿着存折去了信用社。

今年,胶南市财政拨款432万元,把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820元提高到了1080元;而且实行现金差额救助、社会化按月发放;农村低保范围也由10928人扩大到了12545人;同时增发五保对象、残疾人、独生女等专项生活补助金;还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对城市临时困难家庭、城乡孤儿等十类家庭或弱势群体给予救助。城乡低保金和分类救助金通过邮政快车直达低保户手中。

“终于能住上干爽明亮的大房子了。”从年久失修的危房中搬进新居的王台镇东漕文村的宋连香感慨万千。像宋连香这样受益于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的残疾人还有很多。今年以来,胶南市投资137万多元为95户残疾人翻盖了新房子,并为15名贫困残疾人修缮了现有房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