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不是这个数字的上升,而是形势的变化。”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忠军详解了就业形势:“今年的新现象有――经济发达地区纷纷出台户口限制政策,抬高了外地高校毕业生的准入门槛;国内部分地区开始实施事业单位用人招
即使面临这样严峻的市场,党委书记盛连喜仍然自信地说,东北师大的就业风景今年依旧独好。
外联内合,东北师大成为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
200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候,他们就联合当时东北17所高师院校,率先在全国打出了联合打造就业品牌的旗帜。如今,在全国陆续成立的28家协作组织都在萎缩的情况下,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却由成立时的17所发展到了28所,涵盖了东北地区所有高师院校,毕业生也从当时的两万多人增加到了五万人,拉动合作院校就业率每年提升2-3个百分点。东北师范大学的就业率也连年保持在98%以上。是“品牌共创、市场共建、信息共享”,使得协作体在东北师大的带领下成了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
12月2日、3日,“东北地区高师院校、吉林省高师院校、东北师范大学2007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在长春举行。来自东北28所高师院校的18000余名本科毕业生、2100余名研究生前来参加洽谈,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余家用人单位提出需求信息近44000条,总体供需比达1:3.9。
这个让学生放心的供需比来自于东北师大为主体的东北高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变“等待市场”为“寻找市场”,今年,他们采取五线并举的方式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即“基础教育、人才交流中心、企事业单位、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整体开发。为此,一支100人的专业市场开发队伍斥资40万元,足迹遍布全国24个省份130个城市的1000余家用人单位。“地毯式排查”的细致工作使得他们的就业市场已经触及了全国30个省、408个城市、22081家用人单位。这样庞大的就业市场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近十万个用人岗位,为学生的充分就业奠定了基础。
“东师品牌”,正在引领就业潮流。
到基层百县,首建国内最大基层教师配备平台
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上有个“会中会”――“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105个基层县市的529家用人单位提供了5124条需求信息。这也标志着国内最大的基层教师配备平台已经建成,这一举措为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路径矛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为搭建这一平台,在召开洽谈会前,东北师大在对全国单设的2010个县和县级市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1000个县市作为邀请对象,对其中部分县市的400余家基层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走访与邀请。学校同时承诺,所有参会基层单位全部免收洽谈费用及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用,国家级贫困县还报销代表的全部往返交通费。28所东北高师院校还与这些基层县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就毕业生实习、教育硕士培养、骨干教师研修、科研合作、远程教育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保证这一平台的持续畅通。
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东北师大出台《东北师范大学关于鼓励、引导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决定》,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资助和保障。签约到国家级贫困县以下基层单位的毕业生给予6000元奖励;在校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满三年者可提出申请,由学校根据情况对贷款本息进行全部或部分代为偿还,为毕业生工作后深造提供机会。
职场论剑,就业指导进入“实战时代”
11月12日,东北师范大学首届真实就业岗位招聘大赛这样落下帷幕:“我宣布:3号选手获得本场比赛的冠军,他将现场签约长春皓月集团董事长秘书一职!”
这既是一场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先河的、以特定用人单位的真实岗位为奖励的竞赛,又是一次通过竞赛的形式将用人单位全部招聘过程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的一种全新就业指导活动。
“十几年前大学里刚出现就业指导的时候,形式以讲座为主,随后很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这是以单向就业知识传递为主要方式的‘麦克时代’。随后,学校纷纷组织如模拟招聘等情景模拟式就业活动,学生在就业指导活动中的角色开始转变为主动参与,就业指导逐渐进入‘演习时代’。但这两种形式对于所有没有应聘经历的大学生来讲,都只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设计了职场论剑系列活动,邀请用人单位在校园真实招聘,将用人单位真实招聘过程以大赛的方式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地说。
除了职场论剑,学校还组织了体验角色、体验过程、体验环境等多种“体验
式”就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师范大学在近年“体验式”就业教育的实践中,组织了大小活动270多场次,参与学生多达41000人次,平均每名在校学生至少参加了两次就业体验活动。
春风就业,特殊困难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根据调研,东北师大将就业特殊困难学生分成家庭特困、存在择业心理障碍、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在择业中表现能力不强等四类,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工作。通过经济援助和心理调适扫除学生就业的经济和心理障碍;通过技能培训和技巧传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定位指导纠正毕业生就业期望的错位。
美术学院2007届毕业生韩同学家境贫寒,一直靠勤工俭学和学校贷款生活。当广东顺德一中让她过去试讲时,她却犯了难。来回近千元的路费对于几乎没有余钱的她来说,无疑是一大笔支出。经过申请、审核后,她不仅在学校领到了简历制作费用,而且报销了去顺德一中试讲的来回路费,最终如愿以偿地与学校签了约。政法学院的李同学从小性格内向,不太喜欢与人接触。在参加了团体培训后,又与心理咨询辅导专家进行了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多次指导与训练使他学会了如何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自信。在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的招聘会上,他短短几分钟的面试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顺利签约。
今年学校选出的60名就业特殊困难学生中已有70%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