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基础的改革
供水、供气、供暖、污水处理等和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公用事业,由于长期由国家投资经营,生活在政府的“襁褓”中,不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市民需求,相当多的市政企业还是管理不善、效益不佳,靠政府补贴度日。当时潍坊中心市区供水、供热、气化普及率仅为90%、32.5%和70%。2000年建成运行的潍坊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0万立方米,因为运行成本过高,实际日处理污水不足4万立方米。不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虞河和张面河,使这两条贯穿城区的河成了蚊蝇孳生的臭水沟。而污水处理厂到2004年5月已负债8600万元。
2003年,潍坊市启动了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市政公用事业必须改革。
在通过引入产业资本,实行体制改革全面走向市场后,潍坊的市政公用事业发生巨大变化,取得社会公益和企业利益的双赢。去年,改革后的潍坊市政企业销售收入2.88亿元,比改革前翻了一番;3.8万户市民用上了天然气;集中供热面积由280万平方米增加到540万平方米。市政服务好了,产品和服务价格却基本没变,市民对市政公用行业的满意度由改革前的80%上升到99%。
如今,潍坊市污水厂日处理污水1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服务费由原来的每立方米1.15元下降到0.9元。虞河和张面河的水清了。经过改造,河岸花草繁?、浓荫绵延、环境整洁,成为市民徜徉休闲的好去处。
寻求促进竞争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平衡点
市政公用事业,曾被人称为“市场经济大潮中难以融化的垄断坚冰”。它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又具有垄断性,改革的难度较大。潍坊市攻下了这个堡垒。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李东序说,潍坊的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进早、措施实、效果好,走在全国前列,对各地很有借鉴意义。
潍坊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潘强说:“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而是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从直接管理转为宏观调控,依法监督。”为此,他们探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寻求促进竞争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平衡点。
在启动改革的同时,潍坊市根据城市发展蓝图编制了市政事业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招商引资的指导性意见,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将市政公用事业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而《政府备忘录》则承诺和界定了经营权限、价格机制、优惠政策等,保障改革后的企业利益。
走向市场的市政企业,也会像其他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何保证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潍坊市实行的“协议+标准+合同”管理模式,明确了政府、企业、市民的权利与责任和义务,营造了公平、规范、健康的公用事业市场秩序。
政府与合作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明确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准入和退出、特许经营权招标投标、特许经营项目中期评估、特殊情况下临时接管、对违规企业的披露、公众监督与参与等问题,确保特许经营目标的实现。市政主管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按行业标准,联合发布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用以衡量公用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否合格。市政公用企业与用户签订产品与服务合同,成为政府的“刚性原则”,目的是保护市民利益。
2004年上半年,潍坊市市政管理局建立了“12319”电话信息服务平台,集建议、咨询、投诉、检查维修、抢险抢修、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一头连着市政企业的快速反应队伍,一头连着市民,既为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也保证了公众对公用事业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
多种形式把市政企业平稳推向市场
在改革中潍坊市不追求资产折现,而着眼于壮大市政公用事业整体实力。
充分发挥公用事业市场风险小的优势,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投资。潍坊市污水处理厂通过TOT方式(转让―经营―转让)吸引合作方进行投资经营。潍坊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以BOT方式(建设―经营―转让)吸引外来投资8000万元。潍坊市自来水公司通过改制,吸引投资方注入1.2亿元建设潍坊白浪河水厂。在已完成的公用事业改革中,潍坊市政行业共盘活存量资产4.5亿元,活化债务5.3亿元。
运用竞争性谈判方式,引入优质产业资本。为了打破垄断,潍坊将竞争机制前移到市场准入环节,通过竞争性谈判,从众多有合作意向的投资者中,选择商业信誉好、专业经验丰富、致力于长期投资的产业资本。在煤气和水务改革中,他们先后与十几家国内外知名的燃气企业和水务企业进行了多次洽谈。近3年的运行表明,这两个合作伙伴都很好地履行了合同承诺,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为潍坊公用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企业实际出发,以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潍坊市热力公司改制前债务沉重,资金严重短缺,面临破产,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他们就从内部改革入手,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热力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放开供热市场,积极吸引外来热力企业进驻潍坊。目前已有8家热力公司在潍坊落户,形成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