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以来,一些地区启动了高等学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而成长起来、为新中国的石油化工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又是如何做得呢?日前,记者就与此有关的问题采访了学校党委书记臧树良。
记者
臧树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抚顺石油学院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56年来我校已为国家培养5万多名毕业生,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石油石化等各行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目前,我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已形成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共有15个二级学院,各类在校学生19000余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我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国家面临的能源形势以及由此作出的能源战略,辽宁全面振兴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以及“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落户抚顺等。这些百年一遇的机会增加了对能源类科技成果和专业人才的需求,无疑为我校今后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学校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积累,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整个办学要素都得到了较好优化,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全校上下人心思进,励精图强,更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和保证。就挑战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要同时面对来自国内高校和国际高校的双重的办学资源与水平的比拼和竞争。
记者:最近您谈到,今后五年,将成为辽宁石化大学历史上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这么说?
臧树良: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明确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强化优势、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走规模、结构、层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办学之路。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成果支持和平台支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的办学格局。通过不懈努力,到2010年,搭建起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构架;再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石油石化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办学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省内先进,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记者:实现这些目标,确立了怎样的工作思路?
臧树良:总的来说,要推行“两个战略”,处理好影响学校发展的“六种关系”,抓好“四个着力点”。所谓“两个战略”就是人才战略和外向战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建设带头人、领军人物和学术大师,要以“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理念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切实提高师资水平与质量。
开放办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加大对外交流和合作的力度,积极走输出教育资源、扩大学校影响的开放办学之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与国内外名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专家联合组建科研攻关、人才培训队伍,在为行业与地方服务的同时为我校锻炼培训一批能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对话的人才。
记者:您提到抓好“四个着力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臧树良:一是尽快落实办学定位的落脚点。学校长期隶属原石油部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行业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是我们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所在。我们一定要调动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以共建应用开发实验室、各类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等方式,密切与行业的合作关系,全面进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在辽宁全面振兴事业中不断提高我校的社会影响力,真正做到有为且有位。
二是设计学校建设的增长点。要重点建设石油化工、油气储运、化工机械、环境保护等已有较好基础的学科,使其中某些学科尽快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根据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和未来社会的需求,精心做好一些学科的研究方向规划、设计,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是培育学校发展的闪光点。在教学方面,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坚持推进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建设计划。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在科研方面,要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原创性研究工作,鼓励、支持高水平科研立项,加大对专利申报的支持力度,重奖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者。以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为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要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构建和扶持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学术地位的科研创新团队。
四是构建学校运行的支撑点。以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