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在表彰大会上交流经验时强调,自然科学基金强有力的支持对学校的学科和队伍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了获得科学基金的支持,以及当获得这些支持以后,学校又如何发挥自身在组织、实施环节的管理、监督和服务作用?
林建华:北京大学从学校领导到科研、财务部门,再到各院系领导和科研人员,都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管理和服务工作,并制定了一套健全的基金项目管理的规章和制度体系。例如,严格执行自然科学基金的各项管理规定;有针对性地开展基金项目的申报指导工作,认真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把关;组织专家对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的申请进行预答辩,以提高项目的获准率。此外,学校还为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和项目提供启动和预研基金。例如,早在1996年,学校就设立了校长科研基金;在1997年前,设立了青年基金和预研基金;自2000年起,又设立了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这些都为保障和提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质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服务是基金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优秀科研人员提供周到的服务,是学校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的工作理念和奋斗目标。
记者:按照您的理解,“项目依托单位”应当在自然科学基金的卓越管理战略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林建华:作为项目依托单位,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监督好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的使用。在此过程中,虽然要克服一些非直接科研费用消耗等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学校还是要严格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和财务制度。例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难免会有抱怨,主要集中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上。上有国家政策,下有教职员工的意见,此时,作为依托单位,学校处在矛盾冲突的中间环节。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使科研人员心甘情愿地干好自身承担的项目任务,即最大限度地满足“上下两个规定”,学校有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摸索,并真正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记者:您如何评价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管理战略”的构想与实施?其实施将对科学基金的管理工作起到什么作用?
林建华:成立2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公正、公平、民主、严谨的项目评审程序,不仅保证了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配置,也推动了国家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基本机制的成功建立,表明实施科学基金卓越管理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要素也已经具备。
可以预见,“卓越管理战略”的实施对于增进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依托单位的密切联系,更加广泛、充分地调动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科学基金工作,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