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荣辱观教育的“数字解读”

2006-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传习 于晓红 我有话说
从今年4月开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陆续在高校展开,其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又有怎样的期待呢?近期,我们在中央财经大学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虽然只是对两百多个学生的小型抽样,但一组组数据所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

□两个87.4%

[数字]在此次抽样调查中,学生们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给予了热烈的回应。有87.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在全社会展开荣辱观教育“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78%的学生认为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荣辱观教育“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高达87.4%的学生认为荣辱观教育“与每个大学生有关”;74.8%的学生认为荣辱观教育“需要长期坚持开展”。

学生们对荣辱观教育必要性有着切身的感受。在他们对身边同学荣辱意识的评价中,“一般”成为最多的选项,有74.3%之多;而选择“很好”的只有11.7%,与此同时,选择“不是很好”和“很差”的却有14%。

[解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正直面于来自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毋庸讳言,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道德培养一直是很多学校教育中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即便是在一些所谓“素质教育”中,道德素质培养也往往被各种课外技能学习所湮没。同时,重利轻义的不良价值观在某些时候仍然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这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独生子女成为青少年主流,来自家庭的过度期许、过分溺爱、过于放任,都可能对孩子们的健康人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而高校生活,可以被视为是“准社会生活”的开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无时无刻不被凸现、放大出来。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总有着迷茫和困惑,他们所犯的很多“错误”,并不是来自主观故意,而是来自他们从没有意识到的自身弱点和缺陷。因此,在高校开展荣辱观教育,不仅是对时代风尚的弘扬,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迫切需要。令人欣喜的是,两个87.4%,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们对此已经有所认识。

□2/3与1/3

[数字]对于“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学生们究竟了解多少?在调查中,表示对“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很了解”有17.2%,75.2%的学生表示“知道一些”,而选择“不太清楚”和“一点不知道”的学生分别为6.6%和1%。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八荣八耻”都有所了解,但对其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或许和学生们了解“八荣八耻”接受渠道有关。调查显示,关于“八荣八耻”的内容,有66.6%来自“媒体宣传”,占2/3,而通过“课堂教学”、“同学间谈论”和“社团活动”获得相关信息的总共只占1/3。

[解读]来自学生们的反馈表明,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引导方面,媒体覆盖面广、动员力度大,作用是显著的。同时,这项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荣辱观教育在目前高校课堂教育、学生活动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在高校里,荣辱观教育主要渗透在几门课程教学中: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它包含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上,它是讲述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也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很多高校教师在交流时都反映,最初,教师往往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个人道德培养的范畴,但随着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其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随着这一认识的提高,教学的内容和重视的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5.6%与47.7%

[数字]除了教学内容,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适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直也是教师们思考的主要问题。其实,我们不妨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对于“在学校中开展荣辱观教育的最佳方式”这一问题,学生们选择“社会实践”的占47.7%,远远高于对“课堂教学”(5.6%)的选择,同时,选择“自我学习加强修养”的也有36.4%。“课堂教学”未受“青睐”,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对这一教育方式的不认同,而更多体现的是学生们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渴望。这一点在同一张调查表上“如果学校展开有关荣辱观的专题讲座你是否会主动参加”这一栏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完全选择“肯定不会”的只有14%,而多达75.7%的学生选择了“要看是什么人主讲才会决定”。

[解读]这两组数据表明,学生们对校园中的荣辱观教育抱有期待,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课程相比,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深深植根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特点体现出来,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同时,学生们突出强调“社会实践”和“自我学习加强修养”的效果,也值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格外的重视。

在校大学生,多数是青年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们经常发现,他们看待社会的眼光往往不够全面,甚至有时是偏激的。这种“不全面”,大多是由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比如,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使他们更关注现实,但他们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大量负面的新闻所吸引,形成对社会的片面认识;他们开始有参与社会的意识,但接触社会的实践较少,他们的视野往往局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世界中很多人性的闪光往往被他们忽略;处在叛逆期的他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希望通过“离经叛道”来表现自我个性的张扬,等等。大量的社会实践往往是改变青年人片面认识的纠偏“良方”。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或自我学习与反思,亲历“荣”与“耻”的对比与交锋,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青年学子明荣知耻、尚荣祛耻的意识,是高校师生的共同愿望。通过类似的学生调查,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在荣辱观教育探索中,还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