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个青年只是江苏省淮安市累计转移的130万农村劳动力大军中的一个缩
淮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松介绍,在2003年之前,和全国一样,淮安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经济发达地区,但承担的多是一些简单劳动,工作不稳定,工资收入相对不高,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2003年起,随着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难以找工作;与之相反,很多企业却因为生产规模扩大,招收熟练技工十分困难。
“两难”窘境催生新的培训理念
面对“两难”局面,淮安市的决策者们逐渐认识到,开展就业培训,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赵松给记者算了笔账,“苏南劳务市场上,没有经过培训、缺乏专业技能的工人工资平均每月只有大约700元,参加过一般技能培训的每月则能收入1000元以上,而高级技工的月收入更是可以达到1500元甚至更多。”
针对这种情况,该市一方面积极牵线搭桥,通过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驻点机构,搜集就业信息,及时把就业信息向本地的各级培训机构反馈。淮
安的270多家培训机构在这些信息的指引下,与用人单位开展对口联系,按照企业要求的用工数量和技能要求,为企业度身培训所需技工,这就是“订单培训”。针对一些培训项目技术复杂、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淮安由政府出面,采取与用人单位联合设立劳务基地的做法,将培训机构前移,实现了就地培训、就地就业。目前,与该市达成协议的就业基地已达到236个。去年,仅上海洋山港务公司一处,就培训并录用集装箱货车司机200余人。
短期技能培训与长期学历教育兼顾
现在,淮安的“订单培训”已经形成了中短期技能培训与长期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劳动力培训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受到了该市越来越多家长和考生的青睐,用一位家长的话说:“‘订单培训’让学生一进技校工作就有了保障,收入也不比大学毕业后少多少。这种按照企业要求把三年时间分为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的培训模式,让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一毕业就可以投入一线的工作”。
而对于像缝纫这类只需30―40天短期培训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在当地甚至出现了企业把淘汰的机器赠送给培训机构,免费组织培训,而且每招一个工人倒给培训机构200至300元报酬的好事。截至2005年,淮安市已陆续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就业培训机构270多家,这些遍布乡镇的机构基本满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
参加“订单培训”务工权益获得保障
目前,淮安农民的年人均劳务收入已达到1430元,约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44%,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69.1%,“订单培训”功不可没。除了收入方面看得见的实惠,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这个看不见的实惠,更是让参加“订单培训”的劳动者吃了颗“定心丸”。
按照劳务输出的相关要求,淮安市在“订单培训”人员外出之前,将为其提供工伤保险等保险服务,而对于这部分人员在外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通过在当地设立办事机构,及时进行协调处理。
2005年,一名曾参加过“订单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在江苏沙钢集团因事故被严重烧伤,治疗费用达数十万元,在淮安驻当地办事机构的协调下,这笔费用最终由沙钢集团承担60%,淮安市承担40%,伤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赵松表示:“下一阶段,淮安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还将结合各种情况的变化,继续完善‘订单培训’这种劳动力转移模式,并通过在辖区内设立劳动保障所,开展‘镇镇通’电脑工程,建立包含务工人员技术类型、技能水平和就业情况的数据系统,进一步保障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