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是教育学生的好方法,许多人对儿时的老师“家访”记忆犹新。应当说,老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开通家庭学校热线电话,甚至也有学校在网上让老师和家长通过网
真正的教育以情动人、以情暖心。电话与网聊的形式可以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便捷沟通,但这种交流方式起到的大多是“暗访”功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学生不在场。相信很多人至今依然能够回忆起当年得知老师来家访时那种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忐忑”是因为不知道老师要跟父母谈什么问题,家访后父母如何“对付”自己;“期待”是因为老师的登门经常也会提到自己的优点。同时,老师还会有针对性地拿出具体举措,与家庭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哪些方面需要进行及时的改进,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提高。
家访到家,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尊重感。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处在同一空间,谈论的焦点与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想动态上,这样的机会并不太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关怀的温度:老师放弃休息时间,不辞辛苦来到家里是为了让自己及时改正缺点,督促自己进步,而且老师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有如此全面的了解,也体现了一直以来对自己的重视;教师家访过程中,父母经常会表达出对孩子进步的强烈期待,并安然接受老师提出的一些建议,全力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虽然基于年龄和思想上的不成熟,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怀不会完全到位,但谁也不能否定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当然,家访时老师有时会在家长面前就学生某一方面的缺点进行善意的批评,只要老师语气得当、行为得体,家长心平气和地听取意见,完全可以让学生把家访带来的“上门批评”看成一种“赏识”与“督促”,从而生发出感激之情,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家访的本质意义是交流,是对学生学习和思想进行“查漏补缺”,不是在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出现不好苗头时学校和家庭合谋上演一场“集体批判”。
因此,家访到家才是家访的真实含义,家访也只有“到家”才能体现出家访的真实目的。我们要重新拾起对家访到家的热情,同时,将家访到家这项措施制度化,教育部门也要配套性地设置教师家访补助津贴,并将家访到家列为教师教学评估的一项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推进全面教育、温情教育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