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心灵的沟通
长期在青海工作,青海的地图就装在公司领导和职工的心里。经过数年的建设,凡有条件的地方,已有通信网络。如今尚未建成网络的地区多是偏僻的山村、荒漠的戈壁和广袤的草原。这些地区70%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青海的“村通”工程建设实际上大部分是在民族地区进行的。这些地方地广人稀,有些地方每平方公里还不足一人。在内地建一个基站有时会出现一个“手机村”,可在这里,花大价钱建一个基站也许只有一两个用户,这样的投入当然是无法讲眼前的效益的。中国移动青海公司的领导,很明白这一点。但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能漠视因通信落后给民族地区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要从青海实际出发,把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服务,作为构建移动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去做。
在青海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公司组织起由18个工程队,万余人参加的施工队伍,分头向大山、草原、戈壁挺进。
玉树藏族自治州扎多县查旦乡的干部,在得知移动通信部门前来进行通信基站的勘察选址的消息后,立即用大喇叭告知群众。很快,乡政府门前聚集了好几十人。一了解才知道,全乡一共有千余人,分散在十几个山坡草滩,不要说和外界,就是相互联系也十分不便。他们深知,牧民要富,就得及时将牛羊出售,讲个“出栏率”。可他们这儿,由于边远闭塞,很难掌握市场行情。如今得知要建通信基站的消息后,人们连说“噢呀(好啊),噢呀”,高兴得像过节一样。而另一些地方的群众,由于不了解通信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因而漫天要价,以阻止工程进行。
对这些问题,公司领导十分重视,立即专门研究,做出明确指示:田地、草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一定要公平合理处理。通信“村通”工程,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工程,是好事儿,但好事儿也需要群众懂得、理解才行。公司总经理郑爱军同志专门向“村通”工程的负责同志讲:在民族地区开展这项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科学规划施工是同等重要的。
真诚的沟通温暖了人心,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村通”工程的实施有了良好的氛围,很快全面推开。
艰苦卓绝的工程
“村通”工程在青海民族地区施工的地方大都是雪山草原,高寒缺氧,有些地方被人称作生命禁区。施工队伍硬是在这些地方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高原的气候变化无常,人们形容是“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村通施工队在到达黄南州泽库县夏德日至尕日当项目施工点时,正是草原美丽的夏天,白天,施工队的小伙子们还在为草原旖旎的风光赞叹,夜晚,他们刚入梦乡,就大风骤起,他们临时搭建的帐篷被大风连根拔起,吹得无影无踪。只得裹着大衣和棉被在寒风中度过漫长的一夜。这只不过是他们以后艰难工程中的一个轻松序曲,当他们在海拔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铺设光缆时,看似松软的草地,挖掘机挖下去竟然震断了铁齿,而冻土层上只留下了几个白色的齿痕,他们只能揭去草皮,用牛粪煨烤冻土。一点点地煨烤,一点点地挖。
这样的事例是讲不完的。深入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翻越巴颜喀拉、阿尼玛卿等大山,走进可可西里生命禁区,青海移动人到处谱写下动人的诗篇。
世界最美的图画
833个基站建成,通信网络覆盖了青海绝大多数地区。海西州天峻县阳康乡通信基站投入运行的第一天,两位司机在柴达木盆地驾车运煤,为抄近路拐进了戈壁滩中一条小道,中途抛锚了。大雪纷飞,荒无人烟,从凌晨到晚十一时多,在寒冷和饥饿中等了近20个小时,因习惯于这里无信号,他们一直关着手机。这时他们打开手机,想借光在车内寻找食物,突然发现手机屏幕上闪着“中国移动”几个字。这真是茫茫黑夜里的一线光明!他们发出了求救信号,终于他们得救了。当他们被拉到省城治疗冻伤时,委托同伴专门来移动公司表示感谢。
手机通了,三江源头的民族兄弟信息灵了。远远捎来的一声“感谢”,使移动人感到付出已有了回报。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说:“蓝蓝的天空,绿绿的农田,简陋的农舍,一个正用手机给远方亲人打电话的农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对我们这些从事电信事业的人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它更美的图画了。”是啊,当在海拔5000米的草山上放牧的牧民,在戈壁深处的军营的战士,拿起手机,与亲人联系,与外界沟通时,谁又能说这不是一幅更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