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让历史文脉在我们手中断裂

2006-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陈建强 我有话说
本报天津12月20日电(记者陈建强)本报“山西碛口古镇面临毁坏危机”的报道,让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古村镇保护”的冯骥才忧心如焚。昨天,在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院的办公室内,冯骥才面色凝重地接
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大声疾呼:“千万不要让历史文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断裂!”

集作家、画家于一身的冯骥才近十多年来已鲜有小说、画作问世。从1994年开始,他集中精力投入到“中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中,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抢救和保护,其中对于抢救保护古村落更是情有独钟。几天前,他刚刚考察了河北邯郸和河南安阳的几个古村落,新发现了一个民间年画体系,并决定以此为契机,尽快启动一项覆盖全国的“古村落文化遗产普查”行动。

冯骥才认为:“作为农耕社会基本生活单元的古村落,保存着各种历史记忆和细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古村落都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民间文化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应该用多种方式去传承和保护古村落,这也是今天的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性的文化难题。”在冯骥才看来,具备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应该具备4个特点:悠久的历史、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体系、深厚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鲜明的地方特色。以此衡量,在我国数十万个自然村中,有文化流传价值的古村落起码有几千个。他曾历时8个月调查了六七个省的古村落保护情况,结果触目惊心:“不夸张地说,古村落每一分钟都在消亡!”他痛心地说:“中国的城市改造过程教训深刻:现在六百多个城市,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失去了个性,失去了文化内涵!今天,作为我们母体文化有效载体的古村落,已是我们最后一个文化堡垒,绝不能再重蹈覆辙!”

“对于文化遗存的保护不能夸夸其谈,而应该立即见之于行动。”冯骥才认为,目前,全国各地确实掀起了一股“保护古村落”的热潮,但冷静观之,却令人齿寒:有的热衷造声势、创名牌,意图在于招商引资;有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大拆大建,“制造”景观,把历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有的“历史文化名村”挂牌、揭牌仪式热闹非凡,实为官场游戏、政绩工程……他担心这将会成为古村落破坏的新一轮开端。冯骥才说:“在此形势下面对古村落保护,我非常惊慌。”古村落的原住民是迁入像华西村那样的样板房里还是按照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继续生存?是固守着一种贫穷的姿态还是放弃传统?这的确是一道难解的题目。他说,发展经济用以改善人民生活十分重要,但是古村落的保护也要努力在其中找寻一种和谐。

“保护古村落是一个重大的责任,问题是谁来承担?”冯骥才特别赞赏浙江省嘉兴市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的观点――“让古村落重获生机,让历史文脉永久延续,这是我们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冯骥才说:“只有真正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职责所在,才能避免一窝蜂地做表面文章,才能避免借‘保护’之名,行‘生财’之实。”

冯骥才说:“我们不能失去我们的精神脉络,不能失去我们文化的凝聚力,不能失去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感。在中国大发展的文明转型期,知识分子不能‘角色缺失’,而应当杜绝浮躁心态,正视文化的传承问题,不然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虽然痴心不改,但他真切地感到:保护古村镇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浩大工程,因此“对于古村镇保护,我并不乐观。”

冯骥才表示明年一月份将前往碛口实地考察,会同当地政府领导商讨古镇保护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