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即将过去的2006年,山东潍坊这个农业大市再次喜获丰收,接连迎来了“数喜临门”的几件大事:9月13日,2006年度“潍坊名优农产品北京产销对接会”在首都隆重登场,受到各地菜商火热追捧;9月28日,“2006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盛放潍坊青州,青州花卉的品牌影响力辐射四面八方;10月8日,在山东省公布的“全省最具吸引力农业旅游区(点)”榜单中,潍坊有三个农业基地大绽异彩,金宝乐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成了广大游客观赏农林景观的绝佳去处。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在潍坊农业一连串成绩的背后,更多的是创新的故事,从一到三,到无数…… |
樱桃园前:三次不同的“待遇”
2006年3月15日,潍坊市委副书记郑金兰走到了农民王成新的樱桃园门前。王成新兴奋地跑过来向郑金兰报喜:“郑书记,你要是再晚几天来,就能吃到刚下树的新樱桃了。”
王成新说,去年的樱桃卖得特别好,最贵时卖到80多元一斤,最便宜时也有8元―10元一斤。今年,他种了5亩地的樱桃,收入25万元绝对没问题。
听了王成新的话,郑金兰不禁想起了她前两次在樱桃园前的不同“待遇”:
第一次,是在2002年5月的一个雨天。郑金兰带着两位北京来的客人去看樱桃园。潍坊有闻名全国的樱桃种植基地,20000多亩樱桃园被群山环抱,一望无际,挂着水珠的樱桃在翠绿中显得格外鲜艳。赏心悦目之际,几个妇女拿着盛满樱桃的篮子围了上来。
随行的市委副秘书长来永生问:“多少钱一斤?”
一位妇女答道:“8毛。”又有人说:“不行就7毛。”
一个高个子妇女叹口气说:“唉,要不是这东西难存放,又下着雨,卖这个价真是赔本搭上吆喝。你们想买,就实实在在地给5毛,不能再便宜了。”
郑金兰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北京客人说,这么好的樱桃,在北京一斤得卖10元钱以上。
郑金兰了解到,当年虽然樱桃大丰收,但果农们找不到市场,最好的时候,樱桃的卖价不过每斤2元。
在当天的日记中,郑金兰写道:“为什么这么好的樱桃卖价这么便宜?市场销售渠道本身形成的‘瓶颈’和‘梗阻’造成的丰产不丰收,在多大程度上制约了潍坊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呢?”
这一年,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卖果难成为潍坊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且要举一反三,在农产品销售问题上,拿出新的对策来。”郑金兰说。
“党的政策就是好!”――农民向正在检查工作的郑金兰(左)伸出大拇指。
“新的对策”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起来的。很快,潍坊市加大了向全国、全世界推销农副产品的力度,与北京、上海等200多个城市建立了“对接”关系,并努力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实现了农业“标准化”。2002年12月18日,潍坊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放心食品进京产销对接新闻发布会”,与此同时,一支满载潍坊农副产品的车队浩浩荡荡向北京进发,很快,“潍坊放心食品进京产销对接会”在北京召开。山东《大众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寿光菜农忙得连过年都顾不上”,“一个春节下来,菜农的腰包鼓了又鼓”,“潍坊人此举播种在北京,收获在全国”。
潍坊还强化了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制度,创造了“基地通全国,产品销世界”的农产品出口创汇模式。再加上已经成为“潍坊名片”的各类博览会、展销会,潍坊农产品风风光光地亮相全国、走向国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实惠。
2004年5月13日,郑金兰陪同来自澳大利亚的客人又来到了这个樱桃园门前。不料,园子的主人却不让他们进门。
“你们知道现在樱桃多少钱一斤?60多元!吃一个樱桃就是一块钱!”主人说。
收完樱桃,王成新喜欢开着车去钓鱼。 |
提起前两次的事情,樱桃园的主人王成新也笑了:“郑书记,现在大伙都盼着你来看看。我们已经发财,不再那么‘抠门’了。”
“收完了樱桃,你还干啥?”郑金兰问。
“我喜欢开着车去钓鱼!”王成新说。
走向标准化“三个体系”和“一张网”
2005年2月1日,正值小年,潍坊市农业、质检等部门负责人组团到各农贸市场、超市“便装检查”。
“你们看,这些顾客手里拿的是什么?”一位领导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很多消费者手里都拿着一份印刷品,对照上面的内容挑选果蔬。细一看,不是超市促销单,而是刊载有《潍坊市农产品质量检测公告》的各类报纸。
“老同志,报上登的农产品抽检公示你每期都看吗?”有人问一位拿着报纸的老大爷。
“每期都看!弄明白到底有哪些产品不合格,凡是不合格的,坚决不买!”老大爷乐呵呵地说。
一个年轻顾客凑了上来,抢着说:“说实话,一开始看到报上登的抽检公示,还疑疑惑惑的,以为是走过场。可看到真有本市一些熟悉的产品上了‘黑名单’,就心里有底啦。定期抽检本市农产品并及时公示,我们坚决拥护!”
大家都笑了,检查团成员们不由想到了《检测公告》的诞生始末。
2004年国庆前夜,潍坊市提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通报制度的构想,在市各大媒体长期设立“公示台”。10月31日,《潍坊日报》等媒体刊登了第一期农产品质量检测公告,抽检合格率赫然为100%。
“抽检就是为了督促生产经营单位确保农产品质量,来个‘皆大欢喜’,有什么意义呢?”郑金兰看出了“猫腻”,坚决反对。两个月过去,全市累计检测一万余件样品,合格率“降”到了96%,却“降”出了老百姓的信赖。
农产品抽检公示只是潍坊市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具体措施之一。作为农产品出口大省,潍坊市既要打造百姓的“放心餐桌”,也要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成为全国的“菜篮子”,成为纬度相近的日、韩两国的“菜篮子”。迈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国际农产品准入的门槛纷纷抬高,为了应对一些国家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潍坊从扶植优质品牌、抓好检测监督等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经过数年努力,潍坊市建立了农牧两个检测中心和农牧两个执法监察大队,打造了农业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三个体系,实现了农业标准化与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结合。潍坊市委书记张传林说:“说到底,对接拼的是农产品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核心是质量和品牌,而质量和品牌来源于农业标准化。”
2005年6月6日,“国家蔬菜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在潍坊市揭牌。这样,潍坊已拥有了农、渔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两个省级检测中心,以及大量县、乡级检测站点。环环相扣的周密检测网,为潍坊农产品贴上了“放心”的标签。
GPS收割机:从1到100
以往麦收时节,常有一大批人带着镰刀游走于各小麦生产基地,以帮人收割小麦赚钱。这些人,被称为“麦客”。不过,他们正在成为历史的“陈迹”。
取代他们的,是越来越现代化的“铁麦客”――大型联合收割机。
2005年,国内第一台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收割机在山东福田重工诞生。通过GPS系统,福田重工客户信息呼叫中心可以精确地了解到收割机所处的位置和行驶路线,专家通过传来的数据,可以轻松地对收割机出现的故障进行预警、诊断、指导排除。同时,有关人员可以对收割机进行登记处导航,以便调度最近的车辆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由于效果显著,今年,活跃在各大产麦区的GPS收割机已达到100多台。
提起支农的事情,福田重工总经理王金富说:“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农机生产企业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保证农机用户的最大收益,另一方面要承担起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责任。一肩挑两头,两边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农民。”
科学、教育正在为新农村建设插上翅膀。寿光市是胡锦涛总书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2005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寿光视察。在三元朱村,总书记握着农民王乐义的手说,你们的蔬菜搞得这么好,要把技术多向贫困地区传播,让那里的农民也增收,让中国8亿农民都达到小康。当听说三元朱村与附近村联合办起了学校,条件不错时,总书记高兴地又一次握住王乐义的手,希望他为小康社会好好培养下一代。在寿光蔬菜博览会主展厅,面对琳琅满目的蔬菜新品种,总书记大声说:“农业的希望在科技!”
从小学毕业到硕士生导师
李洪亮的三次飞跃
花卉是潍坊的一项品牌产业,而“李洪亮”这个名字则是潍坊花卉产业的一个品牌。
李洪亮爱花,而且爱出了名堂。20多年前,李洪亮和大多数乡亲一样,只是一个小学没毕业的普通农民,而现在,他已经成了山东省仙客来研究所所长。人们开玩笑说,李所长和人聊天,开口必侃“养花经”,开侃必然甩出口头禅:“玩花想出彩,必须有绝活”。这绝活没别的,就是痴迷,是永不满足。靠这绝活,李洪亮写就了自己爱花史上的三次飞跃。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李洪亮的心也吹动了。他敏锐地看到了市场上花卉需求的膨胀,于是毅然扔下一手好木工活,闷在庭院里玩起花草来。“这小子,不务正业!”乡亲们又是纳闷又是惋惜。没想到,靠着伺弄出的月季、菊花,李洪亮竟然当年就顺顺当当地成了万元户。一炮打响,李洪亮从此铁了心,他不再满足于伺养那些“大路品种”,开始购买专业书籍、四处拜师学艺,并自费在山西农科院学习了两年。专业知识帮助他引种成功了更多珍稀花卉,一跃成为当地花卉产业的领军人。
1990年,李洪亮又把目光瞄上了培植杜鹃花。此前,当地杜鹃花多从丹东引进,销路极好,卖出一株就是数十倍的利润。但同时,此花种一直饱受小叶病之困,连丹东当地花农也解决不了。爱花的李洪亮怎能不“救花”?他反复观察病变花卉,多方查阅资料,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断:“小叶病”非病,而是一种虫害。据此,他施用三氯杀螨醇治虫,竟然一举成功。李洪亮乘胜追击,又改良杜鹃花基质,用松针土代替了原来的草炭、泥炭,大大提高了杜鹃花运输、管理的便捷度。消息传回丹东,花农们惊叹了:“没想到,青州花农从‘徒弟’变成了我们的‘师傅’!”
2000年,名闻青州的李洪亮又有了大动作――成立山东省仙客来研究所,建起占地60亩的仙客来种植基地。为扭转土种仙客来严重退化的劣势,他大胆地从国外引进了100多种新品杂交、精选,成功培育出了20多个新品种。短短数年,青州仙客来名扬海内外,各地的订单雪片般飞来,带来了滚滚财富,也为青州带来了“仙客来之乡”的美誉。今天,仙客来新品“火焰纹”、“嫦娥舞”、“彩云”、“争辉”等吐蕊怒放,夺得了青州市花的桂冠,而李洪亮本人也成了各农业院校争相聘请的红人,带出了二十余位本科生、硕士生。
谈到李洪亮的“飞跃史”,郑金兰感触颇深:“科技发展靠人才,但一提到人才,我们往往两眼向上,瞄准的是有高学历的博士、硕士,却忽视了那些常年奋战在农业第一线的农民‘能人’。这些能人在种养上的发明创造,恐怕让专门搞科技研究的都自愧不如;他们闯市场的魄力,叫专搞营销的行家里手也佩服。”
在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过程中,一大批李洪亮式的“能人”起到了重要的实际作用,比如痴迷种瓜、发起成立优质西瓜生产联合体的“西瓜大王”郭洪泽,依靠科技、带领社员成立“奶牛生产合作社”的“托牛所长”秦贞福,发明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推广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种菜功臣”王乐义……他们依靠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转化推广科研成果的独到能力,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成为造福一方的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帮助当地农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长足发展。潍坊市政府也通过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这些“能人”和他们带领的企业、合作组织进行扶持,为他们打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在减免税收、免费培训、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给予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农民们敢想、敢干,“恣得直打滚”,充分释放了自身的能量。
“胖”起来的小城镇
2414个“龙头”和154座“卫星城”
“昌城镇这两年‘胖’得很快!”潍坊昌城镇领导一脸兴奋地说。
的确,短短数年来,这个不起眼的小城镇像吹气似地“鼓”了起来,镇区面积迅速扩展到2.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两万多,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像这样的小城镇,在今日潍坊可谓星罗棋布:“中国西瓜第一镇”尧沟镇、“瓜菜大镇”谭坊镇、“创汇大户”凌河镇……154个小城镇,就如154盏华彩初绽的卫星城,把潍坊这座中心城市烘托得更加明丽动人。
小城镇变“胖”,自有“大法宝”。昌城镇居民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的法宝就是‘得利斯’!”主营肉类食品的得利斯集团是当地著名的龙头企业,产品热销全国及东南亚、俄罗斯等广大地区,为潍坊市创造了巨大财富。创办20年来,该集团由一个村办冷藏加工厂成长为全国闻名的现代企业,同时也载着全镇人民驶上了致富之路:它把集团周围的村庄变成了自己的“车间”,将各村九成以上的农民变成了自己的员工;通过完善产业链条,它与20万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它引来了数十家相关的加工配套企业,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昌城镇和“得利斯”就像一个缩影,展示了潍坊市发展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截至2006年5月,潍坊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2414家,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拉力。“过去没有‘龙头’带动,年年喊农业结构调整,年年‘干打雷不下雨’。现在好啦,龙头企业既吸纳了劳动力,又形成了聚集效应,真是‘龙头’一抬,希望就来!”凌河镇党委书记说。
结语:建设新农村靠什么?从潍坊农业的几个简单数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靠党的政策和认真执行政策的好干部,靠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一心一意建设家乡的广大农民。寿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华峰清楚地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前往视察时与自己的一段对话。总书记说,搞好先进性教育,关键是见实效,既要在统一思想上见实效,又要在转变作风、服务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见实效。李华峰表示,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总书记说,满意不满意,我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我们的人民群众说了算!潍坊农业的改革与创新,正是围绕着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有实效的新举措,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了有益的、具有示范性的探索与尝试。实践证明,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新农村建设就会不断展示出勃勃生机。
让全国农民兄弟得实惠――“一个村富了不算富,一个地区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国的农民兄弟都能从蔬菜种植中得到实惠,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党员才算奋斗得值。”潍坊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