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为何不看“三下乡”电影

2006-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成宏 我有话说

前不久,某县电影公司根据县里“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的统一安排,到农村精心组织了一次电影放映活动。经过提前几天的宣传和动员,当天晚上来了一百多位农民。可第一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几位农民开始离场;放映第二部时,有一半人开始离场;第三部放完时,只剩下三四个农民,比电影公司和文化局去的工作

人员还少。

文化局的领导对此十分不解,事后派人对此进行了调查。当天坚持看完电影的一位民办教师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是农民对送电影的形式不接受,是对有些内容不喜欢。譬如,那天放映的第一部关于养猪的科教片,电影上说的知识早已过时;第二部战争片,很多农民小时候就看过;第三部武打片,农民更不爱看,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多是些老人和孩子。

笔者在农村出生和长大,记忆中农民是十分爱看电影的。小时候,只要说哪里放电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路近路远,无论忙与不忙,都早早的跑去,而且不到电影放完是绝不会提前回家的。如今发生的农民不爱看电影的现象,不是农民的欣赏口味变了,而是他们觉得影片实在无味。

农民对不喜欢的电影说不,表面上看是一件坏事,其实是一件好事。它至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传递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和启示:首先,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长的,我们不能以过去的水平来看待和对待农民。以前,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电影很少,在农民眼里是个“稀奇宝贝”。现在由于农民接触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农民对电影的了解不再是“一片空白”,很多农民也知道彩色电影、宽频电影、立体电影,一些进城打工的农民也看过《无极》、《天下无贼》、《夜宴》等大片。如果我们还用以前那种眼光来看农民,还用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不对路的影片来糊弄农民,农民肯定不会买账。其次,送文化下乡的形式要不断改进和丰富。在很多地方,送文化下乡就是简单的送几场电影,而且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天。孰不知,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绝大多数地方农民都看上了电视,而且不少地方还通了有线电视,一些条件好的村还通了网络,农民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正在不断丰富,电影对农民不再有过去那么大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还用一种一成不变的产品模式来对待多样化需求的农民,那效果肯定不佳。今后我们送文化下乡,不能仅仅局限于送电影。在送电影的同时,还要送图书、送文艺节目;在送的同时,还要注重帮助农民培训文艺骨干,建设文化阵地,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