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民族文化 增强国家软实力

2006-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海燕 我有话说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文化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培育文化竞争力,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形象,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文化竞争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

出: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在建构我国软实力过程中,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取之不尽的源泉,是中国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一国民族文化在凝集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等方面作用力的大小对综合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因为国家力量的形成及其实施首先需要作为个体的国民服从国家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从而达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只有这样,国家才有能力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从历史发展经验来看,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团结统一的特质,它使我们的国家虽历经磨难而不灭,饱经沧桑而不衰。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华文化仍将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腾飞的重要思想保障。

第二,以“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所焕发出来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之根本所在,是中国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源泉。软实力的核心就是价值认同,文化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感召力、吸引力是软实力的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讲究“和而不同”,肯定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强求整齐划一,承认各方的差异,认同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在以合作、说服、渗透为主要特征的软实力竞争时代,在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今天,这种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体现出合作、说服等竞争优势,更容易被别的国家认同和接受,更能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胡锦涛主席在第60届联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和谐世界”,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表述,是中华文化对国际秩序主流观念做出的新贡献,它对于化解世界各种危机,促进国际合作,缔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中华文明对人类未来发展具有启迪作用,将为解决工业文明困境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及其所支持的价值观能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价值指引,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西方文明之所以在进入近代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是因为西方文明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经验启发。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所呈现出的弊端和困境越来越多。面对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发展困境这道世界难题,西方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中华文明将给出有意义的启迪。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宣言就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在解决日渐突出的人类精神信仰危机,缓解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化解不断升级的国际冲突等世界性问题时,中国传统文化更显现出重大的整合价值,中华文明能够为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在实施国家软实力建设战略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对中华文明进行创造性转换,为中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资源。为此,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战略高度制定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对我国文化安全现状、文化对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影响程度、未来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要形成一种开放与多元的文化政策。一方面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维系民族文化,积极提倡文化自强、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新精神,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从而确立中华文明应有的文化地位;另一方面,要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形成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使我国文化产业能在全球文化产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发掘文化优势。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是中华文化在21世纪新的生长点,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不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最终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要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要通过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民族文化创新,引进、培植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要树立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强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原创动力,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第三、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要维护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的地位,就应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积极主动向外输出,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的主动地位。尤其应注重输出民族性较强的优秀文化。在当代,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因此,有必要系统地、高标准地制定对外文化产品输出计划,逐步通过翻译、出版、演出、展览等国际文化运作规则,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要积极利用高科技宣传手段,通过各种视听、卫星传播、网络等手段,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影响力。要建立一定的保护机制,鼓励民族文化在大众媒介上的传播,大力扶持民族文化在大众传媒上的占有率。国家应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大力鼓励和扶持中文进入国际互联网。要发展中国数字图书馆,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因特网传递到世界各地。

第四、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资助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应加强学校民族文化的教育力度,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发扬光大。要结合时代主题、爱国情怀、创新精神、思维方式、高尚人格来进行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要大力推进汉语在全球的普及推广工作,积极资助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要有计划地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资助世界各地汉学研究机构的研究,通过奖学金机制积极吸引国外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