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实践是大学生必修课

2006-1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吴潇怡 特约记者 朱伟华 我有话说

寒冷的冬日,东北林业大学科学会堂座无虚席。2006年度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正在进行。实践小分队队员杨淑静激动地说:“这次社会实践最大的收获,是从我们的学长――虞峰身上看到了在追求自身价值中体验快乐。”

连续3年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的东北林大工程技术学院学生虞峰,2005年本科毕业后志愿义务到甘肃省平

凉市泾川县支教。是2002年7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使虞峰有了去西部的愿望。

在东北林大,像虞峰这样通过社会实践而主动要求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实践,已成为东北林大学生的必修课!该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因此连续11年获得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的表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鑫告诉记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通过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在社会实践方面不断创新,真正做到不流于形式,把功夫做实,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堂。”

狠抓一个“实”字

东北林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十几年来,校党委瞄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升,自始至终突出一个“实”字,使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东北林大,由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牵头抓,校团委具体抓,教务、财务、就业、学生等部门分工抓社会实践的工作格局始终不变;教学计划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东北林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五个三”的工作模式深入人心。即学校提供三项保障:时间、经费、指导教师。学生实践内容实现三为主:一年级以认识实践为主;二、三年级以专业实践为主;四年级以就业实践为主。实践基地建设倡导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山区。实践中做到三个结合: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互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社会实践规范、大纲及具体实施计划,同时,对在校研究生、本科生、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四个一”的要求,即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参加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一次调研活动、参加一次军政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课程化体系进行建设,进而制订教育目标、内容以及评价机制。

在黑龙江,由东北林大首创的社会实践课题申报制受到了各高校大学生的推崇。即每学期开学初,校团委将社会实践课题直接发给学生,学生经过自由组队,自主申报,学校答辩,确定资助项目。校团委将被资助的团队分为A类、B类、C类。A类为校级重点团队,学校全额资助;B类为校级团队,学校资助50%,其余由院、部匹配;C类为校级立项团队,所需经费由学生自筹。校团委书记张传辉对记者说:“以前在活动准备阶段,压力都在基层团委,而现在学校将重心下移,任务直接下达到学生,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申报的项目是立得住的,就自己去联系,这也是对他们沟通能力的一种锻炼。

以前社会实践动脑筋的仅仅是老师,而现在,所有的学生都为社会实践动起来了,即使最后没有参加组团去实践的同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实施课题制,受益最大的是基层团委和学生。”

突出一个“新”字

今年暑假,工程学院辅导员王磊带着学生来到了甘肃省的贫困地区环县。在当地,他们看到由于非常缺水,老百姓仅靠接雨水过日子的情景;在当地的学校,他们看到了孩子们渴望的眼睛,破旧的校舍以及严重缺乏的师资。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王磊因势利导,用眼前的现实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回学校之后,一个学生找到王磊说:“老师,我活了二十多岁从来没受过这样的苦,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我来说,农村的环境的确令我震惊,但更强烈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王磊告诉记者:“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受,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无论是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还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处处都有实践教学的位置。教师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前期筹划、实践过程的积极参与、引导和支持,充分实现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学生思想教育、道德素质、合作精神的培养相结合,与素质拓展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中,教师们不仅注重将思想教育蕴涵于社会实践之中,注意在实践中挖掘新鲜的教育资源,而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答疑,在实践中“生惑”。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专业教师李爱琴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带领学生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两课”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了,学生们从“学而知之”到“惑而知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回来后,学生们认真整理,深入思考,精心撰写调研报告,想在实践总结交流会上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分享实践成果。而我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对教学十分有益的鲜活素材。

在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下,东林涌现了一批指导社会实践的优秀教师:院士马建章教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深入自然保护区,林学院的王正权教授连续多年带领学生在深山老林里,进行科学实践,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张伟教授,利用4年时间带领学生走遍了龙江各海关区……更为可喜的是;东林的年轻的教师正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茁壮成长!

根深才能叶茂

11年的实践历程,11年的丰硕成果!“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理念已在东北林大人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请看:

在东北林大,学生们知国情、明是非、顾大局、讲和谐蔚然成风。全校申请入党学生比例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80%;在东北林大,积极进取,勤学、好学、笃学、励学成为学生的主流。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违纪率由0.85%下降到0.32%;在大是大非面前,学生的判别能力明显增强,在抗“非典”和治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过程中,学生们和学校一道维护了校园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在东北林大,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近年来该校仅就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毕业生自愿奔赴西部的就有近百名。

11年来,东北林大的学生们共为农民举办了2000余场次讲座,完成调研报告3万余篇,提出合理化建议4000余条,完成专项调研课题200多项。学校组织的赴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学生形势宣讲团被评为“全国200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从开始的200名发展到2005年的1万余名。

根深才能叶茂,社会实践活动大有可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