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就业成本上升值得关注

2006-1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成本了。

12月22日,由教育部主办、国资委支持的“全国大中型企业和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周活动”正式启动。在未来一周内,各大中型企业和各地高校毕业生的招、应聘信息

将通过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www.myjob.edu.cn)和中国企业人才网(www.job100.com)发布。有关人士指出,网络双选会虽然还存在着种种局限,但就目前水涨船高的就业成本而论,这类网上招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和服务,为广大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和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提供方便、有效的信息平台,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就业的成本。

就业成本并不是一个新鲜词。上个世纪90年代,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刚刚进行“双向选择”时,通常都是用人单位投入精力与成本,到高校去选聘毕业生。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开始主动走出学校,到用人单位“送货上门”,为自己求职“埋单”,用人单位足不出户就可以网罗天下人才。业内人士将这种现象称为“市场倒流”。

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正流”也好,“倒流”也罢,总要有人来承担这份就业成本,才能使人才供需双方面对面坐下来,进行双向选择。人们思考的是,面对大学生越来越高的就业成本,社会各界该做些什么?

毕业生:求职成本不得不付

在吉林省人才洽谈会上,来自辽宁某高校的毕业生小魏说,目前,他共参加了9场各地的大型招聘会,至少登门拜访了30余家用人单位,走了长春、沈阳、北京、武汉、深圳等十几座城市,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下来,他已经对本专业在社会上的基本情况和就业形势了如指掌,大多数用人单位也对他这种毛遂自荐的勇气和对自己未来负责任的态度表示认可,已经有三四家单位向他抛出了“绣球”,但小魏的费用支出也颇为可观。“没办法,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谁让自己想找个好工作呢?”小魏说。

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几乎每个高校毕业生都为自己的前途奔波过,他们少则投入数百元,多则数千元,甚至有的女生还配备了价值上万元的“行头”。这些学生不管自己是否承担得起,都不得不为求职“埋单”。小魏说,每一个机会都很关键,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一般包括材料费、差旅费、违约费、出省费等几大类。很多毕业生为了保险,普遍采取了“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策略,往往准备几十份简历,光打字费、复印费就要花上几百元甚至更多,而且,学生远赴各地的人才市场求职,住宿费、餐饮费、人才市场价格不菲的门票,加起来数字惊人。据测算,一名毕业生成功地找到工作,平均开销通常在2000元左右。

然而,开销并未终结。许多学生由于“脚踩几只船”,往往是“先签一家,再看一家”,一些签了约的学生为了去更好的用人单位,又必须缴纳几千元的违约费。此外,请客送礼也是常有的事。如此粗略算来,有的学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要付出万余元,而这对于没有直接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不啻天文数字,一些贫困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用人单位:为选才可承担一部分

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一名国内知名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如今,他们只要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发一条招聘信息,就可以收到上千份简历,而且只要有一定把握,大部分投简历的学生都愿意自费来公司面试。但即便如此,由于公司对专门人才的需要量较大,每年还要拨出大量经费,投入人力,组成若干选才团到全国几家重点高校组织专门的校园招聘活动。

现在仍然能够坚持走出来为招聘“埋单”的用人单位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实力,出来招聘也不像从前那么盲目了,大多有了明确的人才指向。专业对口、层次相当的“人才精品屋”和学科门类齐全、学历层次不一的“人才大超市”往往是他们的首选。

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每年分五组到我国东北、西北、中部、东部各大重点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说:“优秀人才未来给我们创造的效益会远远高于我们现在付出的招聘成本。”

高校:尽其所能帮学生就业

每到12月,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此起彼伏。学校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吉林大学今年的洽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国内700多家用人单位和20000多名吉林大学毕业生参加了本次招聘会。据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吕丽华介绍,这是吉林省高校第一次走出校园举办就业专场洽谈会,在为毕业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向空间要机遇,向时间要效益”的就业工作策略。这个就业专场洽谈会打破了以往在校内举行的场地限制,毕业生不需再提前排长队、而是分批分时段入场,赢得了更多与用人单位交流的时间。与学生取得效益相对应的,就是学校成本的增加。学校要租场地、雇保安,再给每个学生3元钱的路费,这还不算之前和无数家用人单位的联系费用。

与往年一样,东北师范大学的洽谈会是和东北高师院校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同时举行的。今年,东北28所高师院校的18000余名本科毕业生、2100余名研究生前来参加东北师范大学主会场的洽谈。洽谈的另一方是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余家用人单位的2300多名代表。

东北师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忠军介绍,东北师大每年投入就业工作经费达240万元。学校自去年起就针对就业特殊困难学生打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特殊困难不能就业”的口号,为家庭困难、无力承担求职必要开销的学生提供外地面试往返车费等费用。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足不出校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市场开发上,东北师大近年组建了一支上自党委书记、校长,中有学院院长、学院党委副书记,下至辅导员和全体就业工作人员的百人市场开发队伍。在对市场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学校今年斥资40万元,历时4个月对24个省130个市的10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走访与邀请。与此同时,东北师大向用人单位发出了35000封邀请函,并对上万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专门电话邀请。东北师大还甘愿为基层单位招聘“埋单”。每年的“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洽谈会”,学校免收所有参会基层单位洽谈与食宿费用,还为国家级贫困县代表报销往返路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说:“抓好学生就业是每一所大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学校办学的角度看,只有就业好了,招生等其他环节才会好,出口引导入口,学生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大学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政府:应创造就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有能力承担如此之高的就业成本,用人单位或高校也并不都愿意或者有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成本“埋单”。

东北师大美术学院2007届毕业生小韩家境贫寒,一直靠勤工俭学和学校贷款生活。当广东顺德一中让她过去试讲时,她却犯了难。来回近千元的路费对于几乎没有余钱的她来说,无疑是一大笔支出。如果不是学校给她提供了简历制作费用,并报销了去试讲的来回路费,使她最终如愿以偿地和这所学校签约,她真不知如何是好。而贫困毕业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无力承担求职的必要开销、错过就业机会的情况在国内各高校普遍存在。

面对市场“倒流”,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认为,在日益上涨的就业成本面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为此,他呼吁:一方面社会要采取实际行动,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特别是用人单位要将用人标准与制度完善起来,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盲目只要研究生,以产生新的人才浪费,更不能搞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抛弃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先就业再择业,避免投入过高的就业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教授认为,就长远而言,政府要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创造并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应当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支持与最好保护,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因此,政府应当将主要精力花在创造和确保劳动就业的公平竞争上,确立了这一政策取向并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实践中,届时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大学生,而且包括所有的劳动者。

照片说明:在日益上涨的就业成本面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图为参加招聘会的高校毕业生。(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