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备已久的“文情双月评论坛”首次登场,所内的研究人员和评论家参加了这个规模不大的内部“评论坛”,题目是“为当今文学洗个脸”。
所长杨义在开场白中说:当今文学写作正借助着不同的媒介在超速地生长,很难见到哪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此活跃、丰富、琳琅满目。这是付出代价的
杨义强调:文学时尚化,语言粗糙化,文学生命浅薄化的作法,难免要使我们的批评家忧虑“文坛变大,文学变小”了。文学研究所特设“文情双月评论坛”,旨在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针对当今文坛现状和文化国情,以严正的态度和集群的智慧,痛揭文弊,阐扬精彩,剖析流脉,开拓正途,以养育与民族振兴相适应的文学大国气象。
新媒体文学的冲击
当前的文坛所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精品和垃圾并存,鲜花和杂草共生,生机和危机同在。这是陈骏涛的看法。他举例说,一年有1000多部长篇小说(这还不包括大量的网络长篇),有人认为大概只有50部左右属于上乘之作,杨义说能够有10部给历史留下记忆就很不错了。又如,根据《中国文情报告》的资料,在上传到原创网络文学网站的网络作品中,大概每3部就有一部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内容,此外还有大量内容无聊、格调低下的“灰色”作品。再如,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第四次(2006)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首次低于50%,而网络阅读率却大幅上涨,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5年来持续下跌。
白烨认为,一个愈来愈显见的事实是,随着传媒形式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传统的文学体式之外,这些年又出现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与样式,比如网络文学、博客写作、手机文学、短信小说等。这些由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方式孵化、派生出来的文学现象,有着相当广大而且不断壮大的青年受众,这也逐渐成为他们走近文学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目前,一些写作者根据各自的爱好,还成立了文学方面的专门网站。这些网站有偏于体裁分类的,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有偏于类型写作的,如校园文学、青春文学和玄幻小说等。据不完全统计,专门的文学网站注册的有3000多家,实际上有5000多家,较为知名的文学网站约有20多家。而博客自兴起之后,更是一直呈几何数字迅猛发展,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一些新的文学群体,尤其是引人注目的“80后”写作者现象,正是经由这样的方式很快发展起来,不断占据市场,并极大地影响了年轻读者特别是学生读者的。
白烨说,就主流的文学创作而言,处在“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愈来愈强势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在精神上保持自我,在活动中趋利避害,在创作上继续进取,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和重要的考验。事实上,文学领域里出现的许多问题,既跟外在环境的巨大影响有关,更跟一些创作者自身的随波逐流有关。
与流行符号关系紧密
以往我们熟悉的文学的一些基本特性消失了,例如文学的探索性,文学的社会使命感,文学的反思意识,文学对个性的追求等。现在的文学跟什么关系比较紧密呢?一言以蔽之:时尚。
李洁非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时尚,也就是流行符号。人们通过认同和加入这些符号当中,来寻找和建立彼此的关系。举例说,网络话语风格的叙事就要比传统文学叙事语言更受欢迎,青春主题小说一般都比较叫座,集中堆砌城市场景和物欲符号的作品容易走俏,乡村题材如果想唤起市场注意,平淡叙事肯定不行了,而要加进去偏、奇、怪、野的表情,白领生活和小资情调也是一个卖点。还有就是性或情色,这是最有效的流行符号和文学添加剂。甚至作者的身份也是一种符号资源,有“美女作家”,“少年作家”,“新留学生文学”等等。这些符号代表着时尚分类学,你加入到这些符号中,就意味着取得了比较明确的市场定位,最简单的情形就是封底或招贴画上的广告词知道怎么写,购书者一看就知道我掏钱可以从中买到什么。这就是文学时尚化最典型的思维方式,它反映出现在文学实际上是按照时尚订单预订式地生产出来,而本来意义上的文学应该独立地从个人心灵产生出来。
何西来则提出,在看到文艺创作的实绩并给以总体的肯定性评价的同时,也有一些让人忧虑的现象或倾向,不能不给以足够的重视,举其要者有以下三端。
一是道德的滑波问题。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文艺作品完全丧失了道德的判断与要求,以书写隐私或展览个人隐私为能事,一味投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甚至等而下之,诲淫诲盗,或欣赏残酷,欣赏人性之恶。这样的作品的出现,恰好说明了作者灵魂的不洁,严重地毒化着社会风气。
二是文艺批评的弱化。批评的要义在于好处说好,不好处说不好。好的批评文字,不能溢美,亦不能严苛如审判,但要见锋芒。现在的批评文章,不少有严重的广告化倾向,作品研讨会掌握得不好,就会成为吹喇叭、抬轿子的会,有人甚至讥为“捧臭脚丫”。讲到批评,还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以媒体的出于商业动机的炒作取代严肃的文学批评。
三是文风的浮躁与衰靡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而是在相当大的领域内蔓延。凡此种种,都与我国国运的总体上升趋势,与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的形象与风格,绝对不相称。救治之道在于,我们必须大声疾呼,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提倡一种刚健清新的文风。
危机感来自何处
高建平说,《文学评论》和国内其他的一些杂志上,曾经有过“文学终结”的讨论。这种讨论背后当然有着复杂的理论背景,涉及文学性质、文学观念等。这种讨论说明,在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人们有着一种危机感。
使文学工作者产生危机感的第一个原因,是社会关注的重心转向经济。人们以为发展只是指经济发展,而没有意识到,发展应是包括文化在内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第二个原因是所谓的图像转向,认为文字会被图像所取代,文学会被电影、电视、网络所取代。人们读书的时间少了,看电视的时间多了。当人们没有时间读书时,文学界就有了无处存身感。第三个原因是反精英化倾向。文学本来就暗含着一种精英化的特点。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也是如此,它与作为艺术中的一个门类的文学概念形成有关。
高建平认为,当前文学界所出现的这种种危机,是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情况。对于文学工作者来说,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会不会带来文学的消亡?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这时,我们所要做到的,是要寻求文学在新的条件下的新的存在方式。第二,图像能不能一劳永逸地战胜文字,或者说视觉艺术会取代文学。实际上,文字与图像,思想与感觉,在人类生活中需要适度的平衡。
据杨义所长介绍,“文情双月评论坛”将成为文学研究所一个基本固定的论坛,下期将于明年1月举行,几期后有可能改成每季举行一次。论坛主要围绕当代文学的有关议题举行,如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等。评论坛不仅有本所的研究人员参加,还将请有关院校和研究所的人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