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印伟民,北京热力集团输
1976年,21岁的印伟民从部队复员来到北京热力公司输配分公司,在首都集中供热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个春秋。他从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和普通的管线运行工做起,先后担任过管网所带班班长、工段长、副所长、副经理等职位。今年7月,他肩负起输配分公司党委书记的重任。印伟民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干什么就得像什么,卖什么就得吆喝什么。
在自己眼里:“我找事,事找我”
印伟民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热力管网的日常维护检修和在管网发生故障或险情时的抢修与排险。小室成为像印伟民一样的网管运行工作者的“办公室”。所谓小室就是从地面通向热力管线的井下作业室,道路上井盖写着“热”字的就是小室,每隔100米左右设一个小室。距离地面三四米到二三十米的井下小室,在北京700公里管网主干线上分布着6075个。
印伟民说:“让我自己概括这些年的工作,简单讲就是六个字‘我找事,事找我’。”
“我找事”就是防微杜渐。干热力的老职工都知道,输配工作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查隐患。有的管线由于多年的腐蚀,管壁变薄了,管壁外又包着防热层,极不易查出。冬天供暖期一到,管内的水温猛然升高,压力加大,就有可能会发生爆裂,酿成事故。印伟民1988年当上工段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花了40多天的时间,把工段内管辖的800多了“小室”钻了一遍,详细地记录下所有管道的走向和腐蚀情况。现在他对管网内的小室都心里有数,哪里需要注意,哪里有可能出现故障,都在他心里记着。
印伟民担任管网所副所长以后,当了领导,管的事多了,责任也比以前重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管网进入了老化期,一年中总要发生几起漏水抢修的大事。回想十几年来自己参加的抢修有多少次,印伟民已经数不清,有时一个月里有20多天要加班。最长的一次排险抢修,印伟民连着七天七夜没离开现场。
在家人和同事眼里他不一样
在印伟民的妻子眼里,他忙到不顾家。
妻子回想起刚和印伟民在一起的时候。有一次,印伟民和妻子走在长安街上,他指着马路上的一个井盖说:“我们平时干的活儿,就是拉井盖,跟着师傅们到井下检查和维修设备。”妻子半开玩笑的对他说:“这活儿谁都能干吧。”印伟民一本正经的说:“谁说的!别小看拉井盖的活儿简单,责任有多大你知道吗?从市委市政府大楼算起到人民大会堂,包括中南海,所有的供热供暖都由我们负责。”
就是这样的责任感,管网有故障印伟民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结婚头几年,他加班还给妻子打电话,也就简简单单一句话:“我正在工地忙着呢。”容不得妻子回答,就匆匆把电话挂了。家里的事也都是妻子操心。
在同事眼里,印伟民工作负责任到底。印伟民有许多本,上面详细记录着他参加过的所有管线验收的资料,长度、管径、走向,细到各种附件的规格型号等等。每次验收管线的时候,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一边走一边记,速度还很快,他的这些验收记录本在输配分公司2001年建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时立下大功。
2004年的除夕晚上11点,公司调度室接到集团调度中心发来的华能电厂补水量大的通知,经过运行发现是位于西单东侧的邮电支线跑水。印伟民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停热抢修,经过3个多小时的挖掘工作,漏点找到了,大家都劝他可以早点回去,他却怎么也不肯。为了尽快恢复供热,使附近居民能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印伟民又一次放弃了与家人共度“除夕”,和同事们一起坚守在抢修现场。
印伟民得到很多美名:“活地图”、“活仪表”,这些称号都是他30年下小室的笨功夫得来的。不论是工人还是党委书记,职位在变,人没有变,每当管网遇到抢修,他总是身先士卒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