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科技保障农业用地安全

2006-1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我有话说
经过专家测算,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耕地最低下限为18亿亩,但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6月,我国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8.31亿亩。在超高产品种植培育和栽培技术还不能保证粮食单产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仍然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中科院新疆分院院长张小雷说:“我国后备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域为
新疆、内蒙古等干旱和半干旱区,特别是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土地资源后备库。这些土地开垦之后如何防止盐碱化、保持土地效力是最重要的。于是,土地管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盐碱化:新开垦土地的顽疾

连接着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216国道横穿准格尔盆地,公路两边是骆驼刺丛生,偶尔有胡杨林挺立的茫茫戈壁。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大生指着这片望不到尽头的土地说:“这就是确保我国农业土地安全的后备资源。”新疆自治区党委规划用10年至15年时间,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战略接替区;“十一五”期间,通过结构调整、大面积推广节水措施、收复弃耕地等方式,增加1000万亩耕地。

目标是宏伟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土地盐碱化的障碍,导致新开垦的土地复又撂荒。“保守估计,新疆已经有1800万亩新开垦土地变成了盐碱地,有些地方开垦土地和撂荒的比例甚至达到了2:1。”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可法说。“想把撂荒的土地再恢复成戈壁也不可能,反而加速了荒漠化速度,破坏了当地环境。”

张小雷解释说:“原来的农业理论认为,只要有水、有电,开垦土地就一定能成功。但对新疆而言,这样的理论是不准确的。新疆缺水,但新疆的土层比较薄,大水灌溉只能保证短期收益,一两年以后,土地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反盐反碱情况。还有山区环境的恶化、荒漠绿洲间过渡带的过度开发、滴灌造成的绿洲边缘萎缩……这些都威胁着土地安全,威胁着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认为,这不只是关系到新疆的个案,内蒙古、甘肃等西北部地区都存在这个问题。为确保农业土地安全,我们提出了‘土地安全管理’的概念,希望能把土地开垦、种植以及维护这一系列过程管理起来,把每一块新开垦的土地都变成良田。”

克拉玛依大农业的启示

能在沙漠的中心见到这样一大片林地和农田,看到大枣、李子、蟠桃,相信任何人都会像记者一样恍若梦中――克拉玛依,这个曾经创造工业奇迹的城市,正在创造一个农业发展的奇迹。

在克拉玛依市小拐乡,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把早已散了的“棉花远缘杂交育种专家协作组”重新组织起来,在政府和中科院农办的支持下,开辟了一片占地近百亩的棉花杂交育种试验田。参加该协作组的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范?已经在这里工作两个多年头了,他和同事们的任务和目标是培育出最适合克拉玛依乃至新疆其他地区生长的棉花品种。如今,他们已经培育了14个野生棉花品种杂交并繁育出的后代。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长田长彦介绍说,所谓“土地管理”,就是以区域水盐监测为基础,以盐碱、低产田改造技术集成与创制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开发为突破,建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与模式,形成农业土地安全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进行示范。“简单地说,就是要分析土壤、水、气候等环境条件,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垦,种植适合的作物,并用工业化生产的方法把农业生产管理起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田长彦说。

土地管理不仅适合在新疆

如今,这一项目不仅在新疆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东北松嫩平原西部退化土地区和滨海盐碱地,中科院也建立了研究与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以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采用区域调查和典型分析相结合,通过“环境监测―系统诊断―技术引进优化、创制―技术集成”的技术路线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组织路线,建立土地安全管理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为国家的土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模式与示范样板。

“三江平原等原有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减少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对于新开垦土地,我们不能再用粗放型农业的思维,必须把土地管理与环境和谐这些理念贯穿农业生产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农业土地安全。”在张小雷的语气中,我们听出了沉重与坚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