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厚生(戏剧评论家、中国剧协顾问):当年袁雪芬搞改革时,启用的多是话剧或电影导演,因而比较写实,如今郭晓男为小百花导戏,他涉猎多个戏剧剧种,因而引进了许多新的戏剧因素,可称新越剧。但我觉得《寒情》和《孔乙己》走得太远,《梁祝》就好多了。他进了三步,又退回一步,创新的步子越走越稳,这是对的。
黄宗江(剧作家):艺术贵在精炼,精炼方得精华。新版《梁祝》可称十分精炼,尽力吸收了老本的精华,却又是全新的舞台呈现。多面手郭晓男从来多变,风格多变,以多变应不同剧种、剧团、剧本,而又万变不离其宗,宗其情理,至情至理。茅威涛更不用说,仅以扇功之变化,可谓继昆、京、川各剧种诸前辈小生的扇子功变成多态多情的扇子。既继承且创新大概是今日戏曲开放改革的一个总纲基调,从新版《梁祝》可看出小百花越剧团和茅威涛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所以我说,惊回首,但见此前又有几多里程碑――那老《梁祝》,那《祝福》,那《红楼》……眼前却是既古老且崭新的《梁祝》,无疑的是百年来又一里程碑,一大丰碑!
安志强(戏剧评论家):我觉得小百花近年来的改革是很有成效的,追求完善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新版《梁祝》强化了戏剧冲突和人性剖析,反封建的主题削弱了,但父女关系反而更真实了。“英台出门”里冗长的铺陈缩减了,“高山流水”里共读的篇幅增加了,“山伯之死”等段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另外,在舞美设计、服装佩饰上,也是力求一个“新”字。吸收同名小提琴曲精华的背景音乐,繁花似锦、机关重重的舞台,以扇喻蝶、以扇扑蝶的舞蹈编排,都改变了经典版本的朴素与写实风格,将诗意唯美定格在新编《梁祝》中。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近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茅威涛的创作,在越剧界和喜爱越剧的观众中,引起诸多争论。从茅威涛创作《寒情》开始,她的每部新作总会引来同行热议,其中有不解有批评,然而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茅威涛的周围,却也始终有一个规模不小的拥趸群体,知识层次较高的欣赏爱好者又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其中相当部分观众,正是由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茅威涛新创作剧目的独特风格与美学追求,才走近越剧,走进戏曲。因此,茅威涛的创作与传统戏曾经有过的间离倾向,并没有轻率地将观众推到剧场之外,相反,它既引起了越剧观众的分化,又吸引了大批新的越剧观众,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改变着部分越剧观众的审美趣味。
茅威涛在《孔乙己》中饰孔乙己。 |
晓耕(《中国戏剧》编辑部主任):小百花及茅威涛的探索与创新,使越剧成为当今中国地方戏曲中最有影响力的剧种,甚至超越了戏曲,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得到文化界的认可。茅威涛在用艺术征服观念的同时,她的真诚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众多戏迷的因素。许多人是看了茅威涛演的戏后才迷上越剧的,她让越剧与观众审美一起成长,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茅威涛和小百花对越剧的守望和对更高境界自觉的追求,这在当代演员中是不可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