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好气象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2006-1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战略目标,中国气象局确定了建立“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的改革总体目标,确定了建立八条轨道业务、完善六个体系和加强区域气象中心建设的改革任务。在今天召开的全国气象局长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接受了记者采访

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

秦大河指出,按照《气象防灾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6.87亿元资金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投资20亿元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各省市政府也都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增强气象综合保障作用,全面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目前已有21个省级政府发布了气象规划,批准了一批气象项目,安排资金61亿元。

按照建设“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中国气象局今年全面展开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系统预报预测体系和八条业务轨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建立了全国气象应急管理、预案及协作体系。全局上下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原则,全方位做好气象服务,充分发挥了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业务技术体制建设初见成效

秦大河说,今年多轨道业务流程已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集约化的多轨道业务布局。明年要全面完成多轨道业务建设的重点任务,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新一代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GRAPES-MESO)、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应用。同时,建立了国家级和部分省级精细化常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新增了灾害性天气定量预报等新业务。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产品解释应用和效果评估以及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取得进展,开展了人影作业条件预报。空间天气监测和预报警报水平稳步提升,完成了雷电临近预警预报系统的开发试验。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加快了步伐,开展了探测环境评估,有157个观测站开展了酸雨观测。新建了73个闪电定位系统,全国180个闪电定位系统投入运行。全国完成了118部雷达建设,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全国气象宽带通信网升速,实现了雷达全网运行监控。

做好全方位的气象服务

秦大河指出,2006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灾情重,是继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来又一个重灾年。国家气候中心对2006年的总体气候年景、台风和干旱趋势预测基本正确。中国气象局就黄淮海地区极端强降雨趋势、极端高温热浪灾害和川渝特大伏旱气候成因、阴霾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周边地区强火山爆发对我国的影响等气候变化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专题分析报告,并提出了科学的应对建议。各省市气象部门加强预报预警,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中国气象频道正式开播,手机气象短信等科技服务不断深入,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有7个台风(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登陆时间早,影响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高,灾情严重。面对极为复杂的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和有关省市气象部门严密监视、精心预报,对台风移动路径、登陆时间和地点、影响范围及强度都做出准确预报预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预报,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信息,科学组织防灾减灾,有效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中国气象局今年初步建立了全国气象应急管理、预案及协作体系,在吉林市延边州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重庆开县天然气井渗漏、黑龙江和内蒙古特大雷击森林火灾等事故灾害中,提供了精细化的气象应急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级气象部门针对今年气象灾害严重的特点,围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展了全方位服务。面对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伏旱和四川发生50年来最严重伏旱,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为缓解旱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良好效益。(本报北京12月2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