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为实现河南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河南省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拓展宝丰现象、建设文化鹰城”的活动。
让“宝丰现象”走出河南叫响全国
为研究“宝丰现象”,总结宝丰经验,平顶山市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宝丰城乡和演员家中,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对“宝丰现象”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平顶山市还会同宝丰县先后举办了两届“河南・宝丰民间艺术发展论坛”,邀请研究文化产业和民间文化方面的专家,就“宝丰现象”的历史背景、意义、经验和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研讨。
为让“宝丰现象”走出河南、叫响全国,平顶山市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宝丰现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先后承办了全国民间表演团体团长培训班和第一届宝丰民间艺术发展论坛、全省农村演出市场工作现场会暨第二届河南宝丰民间艺术发展论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暨2005年全省社会文化工作会议和中国民间魔术与文化产业发展采风研讨活动等,进一步扩大了“宝丰现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组织宝丰民间表演团体参加一系列对外交流演出活动。2005年,组织宝丰民间表演团体参加了中宣部、中国文联、文化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曲艺之乡进京展演活动;进京参加了中宣部、文化部组织的慰问农民工演出;在河南省举办了《魅力宝丰》专场演出;参加了“中原文化上海行”广场文化演出活动;组织举办了《宝丰韵、中原情》专场汇报演出;今年,宝丰民间节目又应邀参加了河南省春节文艺晚会演出。2006年,承办了由中国杂技家协会、省文联组织的宝丰民间魔术采风研讨活动暨民间魔术展演。
为扶持“宝丰现象”,平顶山还出台优惠政策,搞好扶持引导。市财政拨出400万元专款,扶持宝丰文化产业。宝丰县委、县政府规划开工建设了马街书会民俗风情园、赵庄魔术演艺园、汝瓷文化产业园、香山寺观音文化园、商酒务红色文化园等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同时,从强化管理、加强服务入手,成立了宝丰民间演艺集团公司和演出团体行业管理协会。经过努力,宝丰民间文化产业又有了长足发展,去年总产出达到7.7亿元,实现GDP增加值3.3亿元。
让“宝丰现象”成为建设文化“鹰城”契机
“鹰城”是平顶山市别称。为让“宝丰现象”带动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发展,平顶山市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20)年》,让“宝丰现象”成为建设文化“鹰城”的契机。
以各地特色文化为基础,平顶山市扶持开发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比如,大力发展汝瓷产业,建设以汝瓷生产为主、融市场开发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汝瓷研发集团;挖掘舞钢市冶铁文化资源,发展铸剑业,提高“龙泉剑”的知名度;开发汝州汝石、舞钢响石产业,打造奇石文化品牌;开发鲁山绢花、泥塑、剪纸等传统民间工艺,以及郏县铜器舞、汝州打铁舞、叶县霸王鞭、鲁山高装故事等民间艺术,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子,力争推出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以文化文物资源为依托,平顶山市力求壮大拓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汝州风穴寺、叶县明县衙、郏县三苏园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鲁山豫西革命纪念馆和宝丰、汝州豫西革命纪念地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以墨子、刘累、叶公、“三苏”、徐玉诺、崔琦等为依托的名人文化游,以香山寺、佛泉寺等佛教文化资源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游,以汝州市、鲁山县为依托的温泉文化游等都得到了发展。
此外,平顶山市还制定了“精品带动,抓好普及”的策略。一方面,充分发挥平顶山市在魔术杂技、戏剧表演、影视剧创作、小品生产等方面的优势,精心打造宝丰魔术杂技精品节目;另一方面,以“三馆”建设和农村基层文化馆、文化大院建设为重点,结合文化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工程,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活跃广大农民文化生活。
2006年,文化“鹰城”建设重点工作取得了实效。5月,举办了河南省首届曲剧艺术节,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10月,宝丰县成功举办“中国・宝丰第三届魔术文化节”。10月22日,在中国・宝丰第三届魔术文化节上,宝丰民间演艺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汉民族民俗文化园区,马街书会汉民族民俗风情园亦正在建设之中,该项目被列为河南省2006年十大文化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