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城乡分割和壁垒是造成城镇化滞后和城乡差别扩大的重要原因。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加快产业集聚,更好地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又可以工补农,促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因此,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鹤壁市坚持以新区为中心,以老区、淇县和浚县县城为支撑点,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新区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定位,突出抓好扩张城区规模、培育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中村改造等。到目前为止,在建和新建开工项目60个,总投资35亿元,投资1.3亿元的新老区快速通道已建成通车,投资1.4亿元的县城建设项目正在有序进行。积极推进老区建设和管理,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已成功创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以发展产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强力推进7个重点镇、71个示范村的建设,使城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以产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是基础,产业是依托。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应把着力点放在发展产业上,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聚集,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发展。当然,发展产业应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发挥本地的区位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思路,培育当地特色主导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加强城镇化建设。目前,鹤壁市围绕新型资源、新型产业、先进制造业、优质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在全市规划建设了7个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187家,总投资82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县城经济发展上,重点扶持引导大用、永达等4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新亚服装、同发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带动了周边农村配套产业,吸纳了全市3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工人。同时,他们还充分发挥鹤壁畜牧业优势,采取规模化标准养殖、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鹤壁市大力推进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和户户通电话、通沼气工程。目前,“村村通”工程已全部完成,全市87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26个乡镇客运站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年内提前实现“乡乡有汽车站”的目标。今年在县乡公路沿线建设的200个招护站的任务全部完成,年底再建600个。两年内解决43.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年底再解决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使通自来水的行政村达到60%以上。行政村光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电话入户率达到63%,50%的行政村达到了“信息村”的要求。在公共服务上,通过配备远程教育设备、优化教育资源、标准化乡镇、村卫生所建设、示范村文化大院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农村连锁超市建设等,加快了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随着产业布局的调整、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势必要涉及到职能的转变、机制的调整和新型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在政策、机制体制等方面有所创新。到目前为止,鹤壁市实行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制定实施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医疗保险等6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健全了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救助机制(被列为全国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出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宅基地管理意见、切实做好城镇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政策,采取“财政补一点、农民出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建立了政府引导、自筹为主的多元投资体制。同时,建立并强化领导机制、宣传机制和督查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作者单位:鹤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