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珠近照。新京报记者王申摄
翻雪山、穿密林、攀悬崖、越峭壁;蚊虫叮、蚂蟥咬、毒蛇追、猛兽吼……
在这条进出西藏墨脱县的崎岖道路上,无数个
2004年6月,一位援藏干部风尘仆仆地从广东佛山来到墨脱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随后两年多时间里,他14次进出墨脱,历经生死考验,走遍全县七乡一镇,察民情、访民意、解民难,为当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托起了吉祥的云彩。
他是许晓珠,群众亲切称他“小个子干部”。
生死墨脱行
进一次墨脱要走140多公里山路,需用6到8天时间,途经原始森林、沼泽地、蚂蟥区,还有4000多米高的雪山,“生死墨脱路”由此得名。
2004年7月26日,许晓珠和墨脱县委书记李建功等三名援藏干部第一次踏上“生死墨脱路”。动身之前许晓珠被告知,要穿大两码的解放鞋,因为脚一直泡在雪水、泥水里容易发胀。
“刚开始觉得好玩,可后来发现路的艰险远超出我的想像。刚走到半路,就想着早点从这里逃出去。”许晓珠说。
多雄拉雪山,刀劈斧削、高耸入云。
最险峻的路段就在“老虎嘴”。这是在几千米高的山崖上凿出的一条便道,宽不到1米,最窄处仅50厘米,路面长满青苔,人只能在石头上一点点地向前挪动,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万丈深渊。
“最险处的两公里路,我们走了3个多小时,感觉像是在天上走。”许晓珠回忆说。
皑皑白雪,寒光幽幽。翻越雪山时,前边开路的人在厚厚的雪上一脚一脚地慢慢踩下去,许晓珠等人小心翼翼地沿着前一个人的脚印爬行,偶尔不小心踩在没有脚印的地方,一下子就陷入厚厚的雪里。一路上,每个人都不敢说话,就连咳嗽也要捂着嘴,稍大声音就有可能引发雪崩。
翻过了雪山,路边吸血的旱蚂蟥便时时窥伺。有时候一根筷子长的小草上,竟然会有7条蚂蟥。每次出行前,人们要把裤管和腰带扎紧,再用封口胶布缠一圈,耳朵也要塞上东西。
许晓珠未能幸免,左鼻孔让蚂蟥钻了进去。“牙签那么小的蚂蟥,吸血后足有小手指那么大。”提起这些,许晓珠心有余悸。
2004年7月31日,经过五昼夜徒步跋涉,许晓珠一行终于到达墨脱县城,他的腿走肿了,脚底板磨烂了,脚趾甲也磨掉了两个。
欢迎的人群把许晓珠领到“政府招待所”――
房间里除了一张木床,一只破凳,再能看到的就是裂开口子的墙壁,几张铁皮搭成的屋顶……
第二天,许晓珠一行就开始访贫问苦、走村串户。不到两个月,就召开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座谈会30多次,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制定出符合墨脱实际的发展思路……
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许晓珠14次进出墨脱。
2004年10月二进墨脱,为了照顾好其他同志,许晓珠一路被蚂蟥咬伤13处,伤口处血流不止,没有药品,不得已将烟灰敷到上面止血,至今伤疤累累。
2004年11月三进墨脱,由于连续5个多小时爬雪山,终因极度虚脱出现精神错觉,“当时就不想走了,心想死在雪山上也不枉活一回!”最后,许晓珠硬是被背夫拽出“鬼门关”。
……
情撼墨脱泪
这是一则许晓珠的日记――
“2004年7月28日。今天,是我第一次徒步走进墨脱的第三天。在路上,见到一名儿童背着有20多公斤重的物资蹒跚地走着,不忍心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这么沉重的东西,就要替孩子背背行李,但遭到孩子的拒绝。孩子说,要在假期中挣点学费,不愿与别人分享运费。
后来,我知道孩子只有9岁,当背夫挣学费,真叫人心酸落泪。看着孩子走在山路上那瘦小的身影,对于从发达地区来的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看到了墨脱人的淳朴和善良,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不通公路给墨脱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男儿有泪不轻弹。许晓珠进墨脱以来第一次流泪了。
从走到半路就想逃出墨脱,到后来不再害怕这条生死路,这得从许晓珠的几次流泪说起。
第二次流泪是为一个门巴族向导。
初进墨脱时,许晓珠走到一个刚刚发生过塌方的路段,恰逢山上石块和沙土从上滚下。这时门巴族向导欧珠才旺看到后大喊:“不能过去,小心石头!”随即奋不顾身地扑过来,用身子护住许晓珠。
霎时,伴着轰隆巨响,大小石块从头顶上方滚落……
“这个镜头只是在电影里看过,现在就发生在我身上。除了热泪,语言根本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动。”许晓珠说。
第三次流泪是在珞巴族村委会主任家中。
2005年11月,许晓珠下乡调研,路过劳辛乡宗荣村,村委会主任为了招待“县里来的大领导”,从家里仅有的3只鸡中挑了1只母鸡杀了。许晓珠交谈得知,村委会主任一家六口,年收入不到500元,一年多没有吃过鸡了。
看着桌上飘香的鸡肉和旁边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的渴望眼神,许晓珠喉咙哽咽,饭菜难以下咽。
“离开村子时,全村老百姓提着当地的黄酒为他送行,平时不喝酒的许晓珠硬是喝了三大碗。”墨脱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洛桑尼玛回忆说。
提及这些,许晓珠难以平静:“进墨脱再苦比不上墨脱百姓苦,不为墨脱做点事,还叫什么干部?”
开山季节搞背运,是墨脱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全县仍有相当部分群众温饱问题未解决。
对此,许晓珠费尽心机。在他提议下,县里鼓励农民学习汽车驾驶,在波密县至墨脱县80公里的简易路段跑运输。现在墨脱有200多名司机跑运输,增加了墨脱物流,县里物价明显回落。
2006年6月,26岁的门巴族司机次仁用许晓珠借的5万多元钱,买了一辆汽车跑运输,现在已经挣回4万多元了。谈及许晓珠,次仁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墨脱群众的文化生活单调,全县收藏各种书籍不到1000册。在许晓珠积极争取下,广东省文化厅捐助墨脱1.7万册图书。
为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许晓珠发动亲朋好友资助近30名贫困学生;两年多来他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援藏资金几百万元……
魂牵墨脱路
不通路,是墨脱县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墨脱公路建设。但因环境恶劣、地质结构复杂,墨脱公路未能正式建成。
由于没有路导致物资奇缺,墨脱老百姓不敢生病。这里每年一半时间大雪封山,外面药品运不进来。一位病人发高烧来县医院,医院找不出药来治,最后在老百姓家里找到一支过期的抗生素针剂,万般无奈冒险一试,人终于得救。
几十年来,墨脱县物资运输、人员进出,必须在每年7月至10月的开山季节进行,上千吨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全靠人背畜驮。
“从自己进墨脱的艰辛就能体会当地百姓苦处。听到他们盼望通路和要走出大山的声音,心比铅还重。”为此,许晓珠暗下决心:“援藏期间,要为墨脱公路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和责任。”
修路想法一提出,有人劝他,修路太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为墨脱搞几个项目,赠送一些办公设备、培训一些人员就行了。
可是,许晓珠不这么想。
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林芝地委、行署对修建墨脱公路倾注大量心血的基础上,根据墨脱实际情况,许晓珠与其他援藏干部一道深入论证,提出“先修县内公路,再修县外公路,最后实现内外对接”思路,在墨脱上下产生共鸣,并且形成共识。
为准确掌握修建公路第一手资料,许晓珠走遍全县48个村。同时,来来回回50多次、行程4万多公里,往返于林芝―拉萨之间,为墨脱修建公路四处奔走。
拉萨海拔比林芝高,每去一次许晓珠都会出现高原反应,脱皮、头晕、失眠。“有一次汇报时,许晓珠边流鼻血边汇报。可是我从未听过他叫过苦、喊过累。”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总工程师宋万贵告诉记者。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墨脱公路将纳入国家地方公路建设规划,2005年墨脱县乡公路建设也启动了,墨脱也由此产生了第一支农牧民养护队。
墨脱人民世代期盼的公路露出了灿烂的曙光……
心系墨脱情
来墨脱前,担任佛山市经贸局副局长的许晓珠,有着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报名援藏是我自己的选择。但接到援藏通知时,确实犹豫过。”许晓珠说。
12岁的女儿许婧出生过程中脑部缺氧患上脑瘫,至今仍不能独自行走,每年要到外地进行半年以上治疗,需要亲人陪护。妻子张漫因为心律不齐,也需要经常吃药治疗。
就在家里最需要的时候,许晓珠带着亲人的无私支持,来到遥远的墨脱……
张漫说:“每次打电话让他回家看看,他就说:‘墨脱还有好多事情要做,脱不开身’,就匆匆挂断电话。”
相反,倒是张漫多次来到西藏看望许晓珠。可是有一次她生气了,提前结束探亲回到广东。“他只顾忙工作,把我扔在一边,我只有生气回来了。可每次回来后,想想他的辛苦,气也消了。”
有一次,女儿许婧在北京接受治疗。“当时,我和许书记在北京汇报墨脱公路建设工作。他只是简单地看了一下小孩,又去忙工作了。”墨脱县交通局局长张秋生说。
“想爸爸吗?”记者问许婧。“想。可爸爸没有时间回来看我。”许婧说。“和爸爸在电话里说些什么呢?”
“他说在墨脱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是多么坚强。他们学校里的课桌不好,教室光线很暗。爸爸要我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爸爸给你买过什么礼物吗?”“买过。”许婧自豪地举起右手。在她的右手上戴着一个晶莹的绿松石手链。此时搀扶着许婧的外婆老泪纵横。
在仅有几次回广东探亲期间,许晓珠放弃休息,马不停蹄地为墨脱争取项目和资金,向社会介绍墨脱,引起人们对墨脱的关注。
深圳市领导在听了许晓珠汇报后,将墨脱教育列入优先帮扶项目,挤出120万元为墨脱县中心小学修建一座教学楼,并再次拨款300万元支持墨脱公路建设。
“尽自己的力,为大家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是许晓珠经常说的一句话。”曾经和许晓珠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麦海岸告诉记者。
为墨脱尽力奔走的同时,许晓珠失去了很多温馨的家庭生活。
“我对到墨脱工作不后悔。”许晓珠说,“虽然我失去很多,但我得到了心灵上的净化和思想上的升华。唯一的遗憾,就是我欠家庭和小孩的太多了。”
当地一首歌唱道:“让岁月刻画青春的容颜,去回答亲人无言的祝福;留下个背影给后人的眼眸,留下个路标给后人指路……”
援藏干部的模范许晓珠做到了。(新华社拉萨12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