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宏观调控:“度量衡”的艺术

2007-0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张玉玲 我有话说

    开栏语

    在全国人民迎来新一年的喜庆气氛中,我们的“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栏目正式同读者见面了。

贴近科学发展实际,紧随共建和谐脚步。我们将以这个栏目为窗口,真

实反映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进展、新成效,真情讲述各地区各部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新举措、新故事,着力报道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单位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中涌现的新典型、新经验,充分展示基层广大群众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风尚、新气象,从而具体深入地揭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深刻内涵。

今天,我们推出首篇《宏观调控:“度量衡”的艺术》。

2006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划出一道在高位平稳前行的优美轨迹。这其中,宏观调控显现威力、功不可没,它也从多年前的一个陌生的词,变成了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常用词,不仅调控着经济的涨涨落落、冷冷热热,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宏观调控的探索将为世界经济学所瞩目。细细体味宏观调控“度”、“量”、“衡”的变化,无不体现出中央宏观调控艺术的成熟和对调控规律的科学把握。

调控的“度”:慎防欠火候和过犹不及

在短短半年内,宏观调控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存贷款利率调整都在0.27个百分点。虽然只加息0.27个百分点,却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心理,引导了社会预期,以此来遏制长期贷款需求,激励居民更多地选择长期存款,使宏观调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是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全局也影响甚大,其上调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去年以来,央行三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共1.5个百分点。而上调一个百分点,就累计冻结商业银行资金约3000亿元!

可以看出,经济增长速度、汇率、利率、国债投入额度、土地的投放量,甚至是住房的大小……无不有一个“度”的拿捏,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正考验着调控艺术的成熟与否。“适度”不是一个简单的词,稍欠火候、过犹不及都是损失,都是没有把握好机会。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研究员总结说,搞好宏观调控,一方面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因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完善调控政策措施,适时适度地进行主动的预调和微调,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掌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这些“度”就是宏观调控的艺术性所在。

调控的“量”: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主要表现为总量调控,调控措施主要落实在总量层次上。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往往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出现总量失衡问题。长期研究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刘树成认为,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是导致目前我国出现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效率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环境问题严重以及对外贸易不平衡等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对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不仅要实行总量调控,而且要进行内容更广泛、问题更复杂的结构调控,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实现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宏观调控不搞“一刀切”,而是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不仅坚决控制某些部门的投资过快增长,而且积极增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这样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取得了积极效果,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专家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宏观调控有进有退,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经济增长质量却“升”上去,退一步海阔天空。比如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往往来势猛、见效快,但却容易越权,阻碍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在2006年的宏观调控中,中央通过管住项目、管住信贷、管住土地、管住环保、管住能耗“五管齐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多重用力,除了行政措施,更尊重经济规律,重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更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调控,使宏观调控更具规范性、科学性。

调控的“衡”:求木之长必固其本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全面启动组建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国土资源部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组建8个地方局,有序推进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设部也正式实施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这些制度和机构的建立,是要对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就地督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闸门、严控建设用地总量,保护环境,监督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既定的总体规划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从制度上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李军杰博士指出,原来的宏观调控只有土地和信贷指标,而在2006年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性指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对各类资源的消耗也急剧上升,各种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宏观调控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调控目标之一,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