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丛书《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近日已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这是文学研究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成立五十多年来,涌现出一批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著名学者,也出版了诸多可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风起云涌。波及学术界,就是各种形式的学术论争此起彼伏。譬如1954年开始的关于《红楼梦》和陶渊明的大讨论,1955年开始的关于《琵琶记》、李煜及其词的大讨论,1958年关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大讨论,1959年关于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的论争以及关于诗歌形式的大讨论,1960年前后展开的“关于文学上的共鸣问题和山水诗问题的讨论”,以及关于题材问题的大讨论等,都在共和国初期的学术探索中留下可资记忆的足迹。在这些学术论争中,文学研究所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主导这些学术活动,当时的老所长何其芳同志曾提出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十年内全所要完成七项任务,包括:研究我国当前文艺运动中的问题,经常发表评论,并定期整理出一些资料;研究并编出一部包括新的研究成果和少数民族文学的多卷本的中国文学史;编选出一些中国文学的选集和有关文学史的参考资料;在外国文学方面,研究各主要国家的文学,并将研究成果按照时代编出一些论文集,作为将来编写外国文学史的准备;编订汉译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每部作品都冠以帮助一般读者理解和欣赏的序文;研究文艺理论,并编写出一部较为通俗、结合中国实际的文艺学;编订汉译外国文艺理论名著丛书,等等。上述诸多任务在当时文化思潮涌动中进展不一,其中,研究当前文艺运动中提出的理论问题以及编纂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多卷本中国文学史又是全所致力的两个重点攻关项目。这里汇集的三十册学术著作,就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重心而编纂的学术成果。
《文艺理论译丛》1957年创刊,前后出版6期,旨在有计划、有重点地介绍外国的美学及文艺理论的古典著作,包括各时代各流派的重要的理论家和作家有关基本原理以至创作技巧的专著(摘要)和论文。1961年更名为《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同年,又创办了《现代文艺理论译丛》。《古典文艺理论译丛》至1965年共出版11期。《现代文艺理论译丛》主要刊载一些现代外国进步的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以及相关的材料。这三套丛书,格局宏大,介绍了诸多重要的古典、现代外国文艺理论特别是美学方面的文章,为新中国文艺理论界提供了丰富而难得的参考资源,成为公认的不可缺少的资料库。
文学史研究方面,按照周扬同志和何其芳同志的指导思想,“研究所要大搞资料,文学所要有从古到今最完备的资料。”1958年就整理出版了《白居易诗评述汇编》(陈友琴编)、《吴敬梓集外诗》(范宁编)、《孔尚任诗》(汪蔚林辑)等三种“中国文学资料丛刊”。此类资料,文学研究所分门别类地积累有数千册之多。这些资料有待逐步加以整理汇录,嘉惠学林。到了六十年代初,《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开始得到落实。这里选辑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就是由余冠英、钱钟书和范宁执行主编的重要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当前,随着从业人数的激增,学术竞争日益激烈,论文数量呈几何状态增长。但是不必讳言,精品似乎不多。问题在哪里?我们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就其表象而言,学术界充满焦虑之感:主管部门渴望多出大师,学者个人期待有所突破,但都苦于找不到有效出路。这种情形叫人迫切地感到,古典文学研究正处在一种徘徊不前的僵持状态。这也难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人,往往习惯于借用某种或某些现成的观念来阐释中国文学现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进化论的观念;四五十年代以后,有唯物辩证法的观念;到了八九十年代,又有所谓的新方法论,如老三论、新三论、现代派、后现代派。世纪之交,什么样的观念可以用来指导文学研究呢?现代派的理论显然于事无补,后现代派更是鞭长莫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就这样渐行渐远了。在理论缺失的情况下,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传统文献学,以为只要用功,总有收获,风险自然较小。但是客观地说,这种回归实际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意义上说,强调具体问题的实证性研究,确实比那些言不及意的空洞研究更有价值;但同时,它也隐含着某种危机,长此以往,必然会弱化我们对于理论探寻的兴趣,最终还是阻碍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研究者逐渐分化,“变成了业余的社会政治家、半吊子社会学家、不胜任的人类学家、平庸的哲学家以及武断的文化史家。”(《西方正典》,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这段话可能过于尖刻,但是他所指出的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文字文化急剧衰退的时代,专业队伍急剧分化的时代,理论研究极度困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文学研究实际上已经走到一个即将转型的历史关口。
匆匆浏览这套大型丛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研究要秉承谦虚的、刻苦的、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强调文献的收集考订,追求融汇贯通的境界,应当是中国文学研究走上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文学研究所具有多学科交汇、老中青结合的集团优势和潜心研究的学术氛围。《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第一辑的出版就是一个初步的展示。我们希望这项有意义的工作还会继续做下去,不仅汇辑老一代学者的学术精品,对于那些活跃在当今学界的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论著,也将择要汇总,集成传世。我们相信,随着基础性研究的全面展开,突破目前这种徘徊不前的局面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