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分子”有望造福亿万糖尿病患者

2007-0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曹继军 我有话说

本报上海1月3日电一个“小分子”有望造福全球1.5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科学家最近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将在其网络版上发表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评审人认为,此类口服有效、无需注射的小分子有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症及相关代

谢性疾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就发现,正常人肠内会分泌一种肽类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简称GLP-1),具有理想的降低血糖作用,这一公认药物靶点从此成为国际许多新药开发机构的研究热点。2005年美国批准“肠降糖素类似物”上市,可以模拟GLP-1的作用。但它属于蛋白分子,由近40个氨基酸连成,进入体内后很快被分解代谢,不仅无法口服,一天还需注射两次。为了延缓这种肽类的“消化”进程,国外科研人员又研发了其降解酶的抑制剂,这种小分子能够口服,但主要缺陷在于其疗效基本依赖于GLP-1的分泌,对内源性分泌不足的病人而言,仍然无济于事。

能不能针对这两类药的弱点,开发出非肽类、便于服用的小分子激动剂,通过受体来模拟GLP-1的功效?在王明伟研究员的率领下,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暨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对数万个样品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两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上具有良好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活性。实验研究表明,其中一个化合物在急性注射或口服给药时,能够显著降低正常小鼠的摄食量。2型糖尿病小鼠接受该类化合物的慢性治疗后,摄食量减少,体重增长受抑,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长期控制指标)和空腹糖耐量试验正常化。

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美国科学院院士Unger教授认为这项发现“不仅将使2型糖尿病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将开辟以口服非肽类小分子模拟肽类激素作用的纪元”。目前已有超过10家的跨国医药公司表达了合作开发的兴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