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312国道到宁夏南部最贫困的泾源县,可以看到一排排标准整齐、红砖红瓦的农民新居,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青山之间。而刚刚搬入新居的农民,一扫往日的愁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在与之相邻的隆德、西吉、原州等贫困县区同样可以看到。
在隆德县
这种被称作“民心工程”的,就是宁夏正在实施中的“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危窑危房改造工程”。
这项扶危助困工程,缘起于一起不幸事件。由于环境恶劣、经济贫困,宁夏南部山区至今还有部分群众在土质疏松、濒临倒塌的危窑和地基下陷、墙体裂缝的土坯危房中生活。在这些年代久远的危窑危房里生活,农民最怕的是阴雨天气,最担心的是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2005年1月4日,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一个偏远的村落发生一起塌窑事故,住在窑洞的一家人无一幸免。
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对这一不幸的意外事件十分重视。自治区副主席刘慧受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主席马启智委托,立即赶到现场,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会议举一反三,决定对各地危窑危房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采取得力措施,将仍然居住在危窑危房的特困户尽快迁移出来。会上还提出了对贫困地区危窑危房进行改造的初步设想。这个设想很快便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认同。马启智主席在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居住在窑洞的农民迁入新建的砖房。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指导下,自治区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更是进一步明确了任务:“从2005年起,用三到五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南部山区困难群众居住的危旧窑洞、危险土坯房进行改造。”自治区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刘慧副主席担任组长。具体工作由自治区民政厅牵头,农业、水利、畜牧、卫生、交通、林业、残联等部门给予了积极支持配合。
自治区民政厅为此组织了6个调查组,由几位厅领导带队分赴各县、乡、村,对危窑危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调查组进行了拉网式排查。调查发现,南部山区10个县区中,有39007户农民还在危窑危房中生活,需要改造搬迁。有关部门张榜公布了危窑危房户名单。自治区政府决定,先对其中的8000户住宅进行改造,并先在泾源县、隆德县进行试点。考虑到这些农民经济贫困、无力建房的实际状况,自治区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2.25亿元资金,对危窑危房改造给予补贴。其中还动用了2000万元主席备用金。根据山区群众的贫困程度,自治区拟定了不同的补贴标准:救助户每户补贴8000元,特殊困难户还可以再提高,如果是残疾人还可以再加1500元;扶持户,每户补贴3000元。对特别困难的农户,则实施“交钥匙工程”,让他们不花一分钱就能住进崭新的砖瓦房。
泾源、隆德两个试点县,按照农户自筹为主、国家补贴为辅的原则,采取政府拿一点、个人筹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戚朋友帮一点的办法,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这些地方还动员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为此捐资捐物、投工投劳,以降低建房成本。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危窑危房改造中,还形成了亲帮亲、邻帮邻、干部帮群众的良好社会风气。
由于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宁夏的危窑危房改造整合了资金,在兴修村路、畜牧养殖、沼气安装、整治村貌、建设卫生及其他公共设施等方面,都有促进,发挥了整体效益。在危房工作中,泾源、隆德等县将建新房与绿化村庄、净化院落、美化环境、硬化道路同步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天旱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局面。有的地方还借危房改造之机着力解决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统一改圈、改厕、改炕、改灶、改水,推广了节能炕、太阳灶、沼气池,彻底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有的地方还注意把生产与生活有机结合,合理划分生活区、生产区,以新村建设带动庭院经济。
2005年,宁夏共对8700户的危窑危房进行改造。2006年,宁夏乘胜推进,又对7660户危窑危房进行了改造。目前,还有128户正在建设中,将在明年4月交工。短短两年,宁夏通过危窑危房改造而新建的标准化农民新居65440间。再过2年,所有灾民就都可以告别危窑危房了。
“政府援建盖新房,宽敞明亮喜洋洋”。这是农民写在墙上的标语。许多住进新房的群众逢人就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我们这辈子也住不上这样的房子。”
宁夏的危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了群众最盼望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