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5日电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邹子婴近日分析经济过热现象时指出,我国引发经济过热趋势的因素集中和突出地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任由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确实有可能引发全面性的经济过热,产生大量的经济泡沫。但我们应具体分析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才能
邹子婴强调,我国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投资率较高将成为“常态”,原因在于:
一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变。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几年,我国着重发展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阶段,则是着重发展能源、化工、交通、重型机械设备等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处于高峰期,投资需求巨大是必然的。
二是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而城市化的前期投资需求非常大。从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史看,存在一个“S”形发展规律:城市化率达到30%以前,城市化进程较缓慢;超过30%而未达60%的时期,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城市化率超过60%,城市化进程又会慢下来,进入平稳推进期。我国城镇化率1995年以前在30%以下,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约0.65个百分点;1996年达到30%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25个百分点左右。综合各方面因素,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的时间点在2025年前后;在此之前我国的城镇化将持续保持快速推进势头,产生投资和消费的巨大需求。
三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市场作用明显加强。从2006年上半年情况看,政府投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种基金)仅占全部投资的3.6%(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一比重接近30%);银行资金也仅占19.8%,而过去银行资金要占50%左右;企业自筹资金占近56%,江苏、山东两省个体、私营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占全省投资60%以上。因此目前的投资高增长才并未引发以往高投资、高增长时期一再重复出现的能源、交通及原材料供应的全面紧张,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
邹子婴指出,看到今后相当长时期投资高增长合理的一面,我们也决不应忽视: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所达到的程度,确实能引发失衡危险。2006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30.5%,远高于“十五”期间的15%―20%。有经济学家计算,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已达45%以上,2006年可能增至50%。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界总结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保持在35%,年增速在1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在变化了的新情况下,我们现在虽不必完全恪守过去认为合理的比例关系,但必须充分认识:固定资产投资比率过高,会带来三大问题。一是投资增长过快,将形成更大的产能释放,加大产能过剩;二是加大金融风险,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三是势必挤压消费。从2003年起我们就一直在强调要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至今是消费的比重不升反降。投资增长过快,资金、资源等各个方面绷得很紧,就不可能拿出必须的资金、资源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适度”二字以及由此展开的科学研究对于把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