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藏:每一道风景都是文化

2007-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藏族氆氇走向世界

2006年11月,西藏天最蓝、云最白的季节。

拉萨的八廓街上,不同肤色的游客络绎不绝。商店里,一种毛制的彩色坐垫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坐垫的外套是用藏族特有的氆氇织成。

店主告诉记者,氆氇是藏人的日常用品,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

也是西藏的民族手工业珍品,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色彩鲜艳,平正挺括,经久耐磨。原料是藏北羊毛。产地在山南地区扎囊县。

从山南县城驱车一个半小时,便来到了著名的氆氇之乡――扎囊县江果村吉汝乡。记者遇到了仁青,48岁的他是县里的青年增收示范户。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典型藏式民居,他带我们来到二楼,在楼梯的右侧摆放着十余台木棱织机。左侧是客厅,正对大门的墙壁挂满了唐卡,雕花茶几上摆放着各色氆氇。

仁青家里养了藏鸡、绵羊,他还跑运输,主业是氆氇加工。“我们共有七个人加工氆氇,一年能加工两万米,有11个品种。氆氇有很多用途,可以做成藏袍、地毯、坐垫、被面、小包、挂件。一年下来,毛利润三十多万元。”仁青告诉我们,“在拉萨的八廓街,几乎所有卖氆氇的都是扎囊县人。”

“不久前,一位日本游客看中了氆氇,他还专门跑来订购。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全羊毛制品,他们用氆氇做窗格装饰、门帘。在本地,20米氆氇卖600元,出口后每20米可以卖到1000元,最高能卖到1700元。”仁青说。

“2004年我们纯利润四五万元,2005年达到六万元,今年要达到七万元至八万元。”仁青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青藏铁路修通了,全国各地都有人来西藏旅游,很多游客对西藏羊毛产品很感兴趣。这给我们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氆氇作为西藏特色手工制品,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

仁青说:“现在正忙着增加机器和厂房,准备投入30万元新建七间大厂房,三间小厂房,还准备再增加150个工人,总共将投入80万到90万元。”仁青还告诉记者,县里还有不少贫困户,他希望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加入到氆氇加工中来。“我准备明年再扶植80至90户贫困户,让他们的月收入能达到500元至800元。”他说。

扎囊县副县长格桑扎西告诉记者,吉汝乡有1700多户农牧民,家家户户都会织氆氇。每天有五趟班车开往拉萨,运输很方便。他指着仁青家附近许多的二层小楼告诉我们,“他们都是靠氆氇致富的。”格桑扎西说,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氆氇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扎囊县将加快推动氆氇产业的发展,明年,县里将给氆氇大户申请银行免息贷款,让氆氇走出西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民间藏戏继承发展

香格里拉藏餐吧里,六弦琴的琴声萦绕上空。外国客人一边喝着拉萨啤酒,一边静静聆听。餐吧老板格桑德吉告诉记者:“今天又是满座,来这里的大部分是外国客人,他们特别爱看藏戏和藏族歌舞,比如堆谐、朗玛、弦子舞、牦牛舞等,特别受欢迎。”

记者在拉萨市郊访问了西藏目前最火的娘热乡民间藏戏团。58岁的格龙团长端坐在排练房的木椅上,指导团员们排练温巴舞。

“青藏铁路通车后,想看我们表演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旺季时我们一天要表演两三场。过去看我们表演的以外国游客为主,今年发生了变化,国内游客越来越多。”格龙说,现在,藏戏团的资产总规模达到1684.8万元。而在22年前,他的藏戏团除了18个老艺人外,一无所有。

“当时,乡里的藏戏团面临解散。如果就这样散了,可能藏戏表演就会逐渐从民间消失。”格龙说。爱好藏戏的格龙承包了这个藏戏团。什么也没有,他就向银行贷款18万元,自己家里出了3万元,买服装、买道具。

接手后的第二年,格龙就带领藏戏团去拉萨饭店、西藏宾馆表演。后来,旅行社也主动与他联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来西藏的游客越来越多,格龙带领着他的藏戏团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商业演出。

几年下来,格龙的藏戏团慢慢还清了贷款,并开始有了节余。

“藏戏表演进入市场,许多游客开始了解藏戏,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商业演出,让我们团的规模越来越大,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来发展这项传统文化。”格龙说。

然而,格龙却没把赚钱作为目的。“现在我们有钱可以演,没钱也可以。我们藏戏团表演主要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外地很多演艺公司出高价请我们去演出,我都拒绝了。”他说:“铁路通车了,游客越来越多,而藏戏团却很少,当地的需求还无法满足。我们必须留在这里,而且永远留在这里。”

“这也是出于艺术本身的考虑。我们从事的这项艺术是本民族的东西,我们这几年到拉萨周边的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区的乡镇里演出,一边演出,一边搜集当地的藏戏艺术。要学会所有的藏戏艺术很困难。”格龙说。

雪顿节、过林卡时,格龙就带着他的藏戏团去村里表演。他们一般表演六个剧目:诺桑法王、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通常,一场要演上两天两夜。这样的演出,他们从不向村民收钱。

现在,格龙正在忙两件事:一是招募一批年轻人,格龙希望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二是筹建藏族服装展览馆,他希望更多游客了解藏戏,了解西藏的文化。

藏族文字吸引游人

2006年11月,娘热乡民俗风情园正在紧张地扩建。

民俗民情园里的讲解员加措告诉记者,现在趁游客少加紧扩建,准备再建一个藏医药展馆,展示藏药和藏医的精华,计划在明年五月前开馆。

“铁路通车后,游客明显增多,大概增加了20%,今年风情园的旅游收入已超过130万元。”加措说。娘热乡民俗风情园开始是发展民俗风情游,让游客去吃藏餐、过林卡、射响箭、住牦牛毛帐篷,目前他们利用旅游带来的收入,扩大风情园的面积,增加了藏文化展示的内容。他们建立藏文化展馆,通过80多幅唐卡展现了藏族文化的演变历程,为发展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藏文字展馆于去年兴建,它坐落在民俗风情园的最深处。

走进藏文字展馆,这里是一个唐卡的世界。一幅幅印有藏文的唐卡被红色的绸缎包围起来,红色的大立柱让展馆显得华丽而庄严。这里共有102幅唐卡,展示了88种不同的字体。

加措介绍说:“唐卡挂出来比较好看,也独具特色。这里的唐卡都是当地的老百姓制作的,每幅的成本约一两千元。”第一幅唐卡上印着象形字,这是公元前4000年的文字,被称为达斯帕已文字,是最古老的藏文。后面展示的是乌金文字,它出现于公元七世纪,也是目前藏民普遍用的文字,创始人叫堆米桑普布扎……“藏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拥有文字种类最多的,共有120多种。我们请专家到各地寻找字体,最后找到了这88种。”加措说。

他说:“在旺季的时候,每天有600多人来到民俗风情园,他们主要是来过林卡、包餐、租帐篷、骑牦牛、射响箭,其中有60%的游客会主动要求来参观这里的藏文字展馆,体验西藏的深厚文化。”

翻开这里的留言簿,100多页的游客的留言有藏文、汉文、英文……一位名叫伊明・阿布拉的外国游客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古字、美字,藏族人民的精华。”

加措说,这个展馆是西藏唯一的一所藏文字展馆。“我们不仅希望游客吃喝玩乐,还希望让更多游人了解博大精深的藏文化。除了新建藏药展馆,还要扩建已有的历代达赖喇嘛(一世至十二世)画像展馆,历代藏王画像展馆(共有42幅,第一代至第四代)。”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扎西说,西藏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乡村旅游光靠开几个藏餐馆、看几个景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当地文化充分挖掘出来,展示民族文化的底蕴。

“传统民族文化是西藏发展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扎西说。目前,西藏正在着手打造西藏特色的文化产品,届时,将把西藏各地的民间歌舞、民族服饰、婚庆习俗、农耕文化等整合起来,展现给更多朋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