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就是一个“书呆子”,每每发现身边的同学看小人书,就厚着脸皮靠在人家身边瞅,书算是看了,人家不情愿的脸色也看了。买不起几角钱一本的小人书,我常常以顶替别人做作业为条件借着看,有时宁可饿着肚子,用每天仅有的一小块馍馍换着看。若能得到一本书便如获至宝,但我看书也只是图热闹、图快乐,谈不上
上小学一二年级时(70年代),农家孩子的我已经背会了30多首唐诗。开始我只觉得琅琅上口的唐诗背起来好玩,后来觉得唐诗的魅力太大了,于是就产生了要弄懂唐诗的欲望,渐渐地许多伟大的名字深深地根植在我心里。我似乎读懂了“飞流直下三千尺”,蔑视权贵、飘逸洒脱的李白;似乎读懂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杜甫;似乎读懂了“一篇《长恨》有风情”,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白居易;读懂了杜牧哀叹“商女不知亡国恨”,无奈之下“停车坐爱枫林晚”;读懂了李商隐感叹夕阳无限好、柳宗元避庙堂寒江独钓、张若虚独步春江花月夜……
读唐诗,就是读“唐史”,读人生,读人性。
上中学时,老师时时教诲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谓“圣贤书”,就是对付高考的几块敲门砖――语数外等课本。虽然我对上大学向往已久,但对数学、外语没有丝毫的兴趣,偏偏钟情于《唐诗三百首》之类的“闲书”,所以学习成绩一塌糊涂,高考名落孙山,便发誓不再看了,然而“读瘾”难戒,每当发现一本爱看的书,仍然是爱不释手,甚至通宵达旦地读。这种“刻苦”的读书精神,曾骗得善良的母亲流了不少泪,“我娃念书这么用功,为啥考不上大学呢?”虽然有几分羞愧,然而我对唐诗却依旧一往情深。
后来,我考上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学校,又学了一个并不理想的专业――图书管理,但一想到毕业后能到图书馆工作,坐拥书城读尽好书,心中也便有了一点慰藉。毕业以后,我却被分配到某山区中学当教师。每到晚上,校园变得死一般寂静,于是,我拿出毛笔,在废报纸上写唐诗,在空旷的校园大声朗读,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个难眠的夜晚。
在我看来,正是那些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字造就了唐朝的文化辉煌。因为偏爱唐诗的韵律、节奏,所以,我也喜欢写一些古体诗。是唐诗鼓足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是它不断使我进步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