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的宗旨就是要为城市发展提供适宜的生态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社会与经济、内涵与外延等五类关系的统筹发展。
对于一些大城市来说,生态建设尤为紧迫。比如,未来5年是北京经济高速发展、私车高速增长、房地产业快速膨胀、用地用水用能需求大幅上扬、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亏损的非常时
何为共轭生态规划与管理
共轭生态规划与管理是指协调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生产与生活以及城市与乡村、外拓与内生之间共轭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与管理。这里的共轭指矛盾的双方相反相成、协同共生。
共轭生态规划的内容包括: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呼应的区域生态整合规划;与建设用地规划相对应的非建设用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相呼应的城市基本生态用地保育;与二维土地利用规划相呼应的三维地下和近地空间资源利用规划;与生产生活用水相呼应的生态用水规划;与物理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相呼应的生态服务功能诱导规划;与文物保护规划相呼应的生态文脉保育规划;与动脉设施建设相呼应的静脉设施建设规划;与纵向管理体制相对应的横向耦合体制规划。
如在环境管理中,我们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和哪些地方不能干,还要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和哪些地方可以干。即一方面要辨识和避开那些不宜建设的生态敏感用地或生态脆弱带,包括水源涵养区、洪水调蓄区、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地下水敏感区以及地质灾害敏感区等;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有意营建和精心保育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如土壤、湿地、水网、廊道、荒地、地上及地下空间以及建筑物构筑物表面为人类活动可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实施近自然的生态调节。
又如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瓶颈,习惯上人们只注重城市的人类活动需水,而忽视自然生态需水。城市的生态需水是指为满足生态系统正常运行并为城市提供正常生态服务的功能性需水,包括生物生境需水、水文循环需水、蒸发蒸腾需水、景观需水、城市气候调节需水、环境净化和土壤及空气涵养需水,下游径流及地下补给需水等。北京市城区人口占用了25倍于建成区土地所能提供的全部水资源。北京地区平水年自然生态需水被人为占用达60%以上,结果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热岛和干岛效应显著、居民生活质量降低。据估算,2002年北京年生态缺水达3657亿立方米。
逆“摊大饼”的共轭生态管理
城市建设的摊大饼格局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无奈模式,是城市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反映了紧凑型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其生态效益低下,生态服务功能疲软,如中心区化石能源消耗和硬化地表热辐射的人均直接生态影响相当于2.4倍于人均占地面积的太阳能辐射量全部散射到近地表,加上交通拥堵和大气灰霾现象,形成了显著的热岛效应。必须从功能上调整,让板结的饼长出肢体,沿城市主动脉朝既定方向伸展、活化。
逆摊饼过程通过切红楔绿生态工程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逆向楔入建成区内,破解热岛效应、灰霾效应、污染效应和阳伞效应,逐步改造人居环境的生态功能而又不大动筋骨。未来的生态北京建设将以绿色和红色空间的犬牙交融关系为主线,以蓝色和灰色脉道活化为经络,切红楔绿,为生态服务功能楔入特大城市提供系统方法,让自然融入城市、让社区充满生机、让市民享受自然。
包括展肢瘦身:诱导、延伸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糖葫芦串型多功能生态主动脉,凸现城市生长轴,变饼状集结用地到轴向糖葫芦串型结构集约和功能优化用地,同时疏散、缓解三环内过大的人类活动压力;舒筋活络∶疏竣、活化城市人、物、气、水的流通网络,特别是城区的风道、水道、交通和静脉网线;改造、优化城市不同等级的交通枢纽、节点和物质、人员转运站点;外楔内插∶从外向内楔入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绿兰空间;内部见缝插针,切红缀绿、改灰复兰;入地上天∶从平面生态建设向空中和地下生态建设发展。
糖葫芦串型的生态脉道以轻轨、地铁、快速大容量公共巴士系统等快捷交通干道为轴线,以绿、兰空间为背景,镶以大小不等、功能混和型的居住区、产业园和卫星城镇,强调就近、适宜的人居、工作和休闲环境,以及便捷、配套的基础设施,人口密集、环境适宜。该类格局有三大组分:流通动脉(包括快速公交系统和各类物理生态和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管网);绿蓝生态服务空间(田园、森林、绿地、水域、湿地等,密度不低于50%);多功能人文生态空间(居住、工作、休闲、商贸等葫芦型组团,人均与自然亲近的距离最小,接触面最大,组团间的最小距离不得低于组团的最大直径)。
缓解交通堵塞的共轭生态交通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动脉、生态廊道和文化景观。北京市目前的交通建设基本上还是问题导向型、应急预后型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了补台、应急、围绕房地产转的被动型交通。公交车,自行车,私人小汽车人均占用的停车面积分别为1、1.5、20平方米,公交车,自行车,私人小汽车人均占用的行车面积分别为1.9、4.8、24.2平方米,以公交车和自行车为主的城市交通占地需求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的16倍以上,而近年来北京市的道路和停车场扩展与私人小汽车增长倍数之比却远远低于此值,这就是当前北京市交通堵塞的土地症结。
交通问题不只是路与车、通与达的三维空间问题,更是一个由车、路、土地、能源、环境和人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是交通流量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的堵塞,交通网络在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失衡,交通对象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错位。
生态交通是指按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由交通网络、工具、对象、环境和景观组成的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要通过区域联动、空间减压、时间交叉、拉动经济、资源高效、能源清洁、环境友好、生态健康、行为诱导和景观美化等原则编制首都生态交通发展规划,凸现为拉动首都经济服务的交通主动脉;要加快轨道交通、大容量捷运巴士和其它公共交通的联网建设;要引导市民尽量避免使用私家车去交通拥堵地区上下班和购物,倡导和补贴轿车共享公用,倡导绿色出行、绿色交通工具和绿色交通管理并强化相应的服务系统,设立满载车专用车道,要将城市高架路、立交桥和沿街水泥构筑物生态化和人性化,整治视觉污染,使行驶过程和周边的生产、生活活动成为一种美学享受和文明潜移默化过程而不是在水泥森林中的一种无奈穿行或忍耐。
(作者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