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苏文艺惠民探新路

2007-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董迅石 我有话说

本报南京1月8日电元月5日,江苏省美术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在新江苏”采风创作成果展为南京带来了浓浓春意。展出的300余幅美术、摄影、书法、诗联精品,用一个个真情的镜头,一首首优美的诗篇,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展现着江苏特有的“芬芳”。江苏的文学作品、文艺创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如何使这些阳春白雪惠及普通

百姓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江苏省的文艺工作者坚持“绘在农村、写在基层、唱在民间”,这次采风活动就是江苏文艺界“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喝彩”的一个缩影。

2006年4月6日,江苏省知名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集体聚焦华西村,产生的千余幅作品组成“金色华西”摄影展在江苏全省巡回举行,与此同时,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幸福村”、“家乡美”、“和谐家园”采风行,“小康昆山”、“精彩张家港”等主题创作活动也全面开展。一年来,江苏省组织了28个采风团、近千名文艺家深入大江南北,历时160多个采风日,遍及江苏城乡近百个采风点共同关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国文艺名家江苏行”、“绿色环保行”等特色采风项目和“共同的阳光”等送戏下乡活动,创作了包括美术、摄影、书法等门类的8000余件作品,让人惊叹。

同时,江苏的文艺工作者坚持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先后组织了百余场展览演出、艺术研讨和专题讲座进社区、农村、企业、校园、军营,为基层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平时也喜欢写写画画,但苦于没有人指点。现在这些平时只能在报纸上和电视里看到的名家到我家里来了,我乐得几天都睡不着觉。”泰州市黄桥镇一位大爷乐呵呵地说。

谈起近年来江苏文艺界的累累硕果,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杨承志说:“江苏是一方文艺的热土,自古以来,这里就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名家大师,要在文化高地上追求文艺高峰,我们文艺工作者就必须坚持在基层、在农村中寻找灵感,打造彰显江苏特色的文化品牌。”

一出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给江苏乃至全国的孩子带去了欢乐,更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殷雪梅》让全国的观众体会到了师爱的伟大,“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爱护别人的孩子是神”又在教师中流行起来;大型音乐舞蹈诗画《神韵金陵》将南京城2400年的历史文化浓缩成90分钟的华美篇章,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都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和谐社会的功能。”杨承志这样理解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近年来,江苏省文化系统创作的廉政题材文艺作品,占了整个舞台艺术作品创作总数的40%。其中,大型戏剧30余台,小戏小品近40个,歌舞、曲艺及综合节目近40个。以写政治小说而名扬海内外的江苏作家周梅森,其作品《人间正道》、《忠诚》、《绝对权力》等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作品中透露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电视剧《绝对权力》我们都爱看,和邻居们闲聊时还会在一起讨论一番,没想到今天会跟作者面对面,实在太开心了!”在周梅森签名赠书的现场,一位老农激动地告诉记者。

高雅艺术、精品艺术在国内外频频获奖,但是这些“阳春白雪”在获奖后往往束之高阁,难以走近大众,这是我国不少地方的文学艺术面临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近年来,江苏鼓励民营企业资助文艺下乡,逐步把高雅艺术推向百姓大众,真正实现了文艺惠民。

以演出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演出真正面向市场、面向百姓,这是江苏近年来在“文艺惠民”上摸索出来的又一条新路。2006年3月17日,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昆曲《1699・桃花扇》在北京亮相。这出昆曲大戏的所有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在3个小时的舞台演出中,所有台词一字不差地来自300多年前《桃花扇》。原汁原味原剧的传奇色彩和精湛的表演使得演出刚一亮相,就广受好评。

《1699・桃花扇》共投资600多万元,但是,这些钱不是由政府进行无偿拨款,而是先由江苏演艺集团将这个文化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订货”,先后签订了100多场演出合同或意向,然后,再向剧目创作注入资金,实际上就是投资进行剧目生产,真正把艺术创作推向了市场。

靠市场、靠民资逐步走向大众的高雅艺术给越来越多的江苏普通百姓送去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这幅《金太仓》画得太精彩了,既是颜色上的金色,更象征了太仓人生活的富裕和幸福。”在江苏省美术馆的“美在新江苏”采风创作成果展上,一位中年人对着一幅画赞不绝口,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的家乡,没想到一到艺术家手里就变得这么美,这些看似高深的艺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