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健康文明:手机短信新趋势

2007-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董城 我有话说

●14.19%的手机用户每周收到10条以上垃圾短信

●要让优质短信挤占黄段子、黑段子的生存空间

●引导大众主动参与、创作、传播健康内容是根本


本报记者郭红松摄

“人之相悉悉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随随于义;人之相拥拥于礼;人之相信信于诚;人之相伴伴于爱!祝生活愉快!”

“文化起修养,明智为后良;火炬永传递,种子方茁壮。关爱下一代,爱心辅栋梁;成事先成人,长幼齐拯邦。”

刚刚过去的2007年元旦,人们用这样的短信,传递着友情、亲情、文明与爱心,表达着人们的祝福。

这两则文雅的短信出自中央文明办指导、中国移动通信主办的一场公益短信大赛,它们是首轮获奖作品。

正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的此次公益短信大赛,以“倡导文明、传递爱心”为主题,以用先进思想占领短信宣传阵地为宗旨,向全社会有奖征集内容积极向上的短信,并鼓励手机用户间相互转发,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

业内人士预测,绿色、文明短信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手机上,成为2007年手机文化建设的主旅律。

垃圾短信成为不和谐音符

手机短信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移动电话运营商累计发送短信业务量已达3510.6亿条,比2005年增长42.3%。短信在人们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原创的幽默、问候短信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手机短信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与此同时出现的垃圾短信,也成为了短信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

中国互联网协会曾开展过一次2006年手机短信状况调查,通过网上问卷、电话调查、街头访问等方式共抽取样本25402份。其中针对垃圾短信存在现状的分析令人触目惊心:接受调查的手机用户平均每周会收到8.29条垃圾信息,其中每周收到垃圾信息达10-20条的用户占14.19%,另有6.25%的用户每周竟能收到多达40条以上的垃圾信息。

通过手机发送和接收的垃圾信息主要有哪些类?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中心统计,垃圾短信主要以商品广告、服务类居多,其次为欺诈类短信,而无聊短信、色情短信也占有相当比例,恐吓、危害社会安全等其他类信息所占比例较小。

整治垃圾短信的良方在哪里?中国互联网协会的这份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用户认为需要通过政府立法、出台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完善管理体制的方法来治理垃圾短信。其他建议还包括:通信服务商应加大技术防范措施;尽快严格手机入网实名登记制度;对乱发垃圾短信者予以严厉的经济处罚;设立第三方监督机构这一举措;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加快加大正规企业SP(信息服务提供商)群体的培养力度;加强用户自身防范垃圾短信的意识教育;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

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认为,在技术上防范与控制垃圾短信的同时,企业更应该从恪守诚信规范经营,营造和谐消费环境的角度去改变现有垃圾短信成灾的问题。

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短信健康、文明发展,营造一种文明、健康、有序的手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营造绿色手机文化迫在眉睫

“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在很短时间内从精英阶层的奢侈品成为广大用户的主流通信工具,借助手机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用手机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中央文明办李伟局长坦言:随着手机通讯、传播功能的拓展与使用者的大规模增加,手机文化的概念开始凸显。

如何认识手机文化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认为,今天的手机不但是人际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而且已经成为大众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手机作为具有大众媒体功能的传播工具,在新闻、文化、生活、娱乐等各种信息传播过程中,参与着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

著名幽默文学家李下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手机短信作为人类一种文字创作手段而言,可能会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未来文化将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杂文学会常务理事王干荣则认为:“汉字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进入信息时代用手机传播汉字,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汉字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全社会都能营造健康向上绿色的手机文化,将会使中国文字得到发扬光大。”

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表示,建设绿色手机文化,就是传播健康、文明、先进的文化,必须依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把手机文化建设成为精品文化、高雅文化、时尚文化。

如何建设以绿色短信为主体的健康向上的手机文化?蔡名照强调:信息服务提供商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唱响时代主旋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针对移动信息服务特点,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的信息服务。坚持守法自律,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德,不断提高手机文化的公信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广大手机用户是手机文化建设的主体,网络运营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要主动引导广大手机用户自觉抵制庸俗之风。

李伟则表示,要把建设绿色、健康、文明、高尚的手机文化作为“文化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的重要内容,要让高科技真正造福百姓、服务社会。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手机文化等新的艺术形式,给广大用户以美的享受。”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鲁向东认为,优秀作品的传播面更广是毋庸质疑的,我们将通过广告、短信群发、鼓励用户之间转发等方式扩大优质短信的社会影响,挤占黄段子、黑段子的生存空间,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手机信息空间。”

《青年文学》杂志执行邱华栋则认为,广大青年学生是使用手机信息的主力军,他们理应成为营造绿色手机文化的主体。

加快文明短信传播是切入点

为建设绿色手机文化,倡导文明健康新风尚,政府部门和运营商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006年2月开始,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针对群众反映大、影响恶劣的手机违法短信、移动信息服务强行定制和乱收费等问题展开了重点整治,细化管理要求,强化投诉处理,有力地打击了移动通信网上各类违规服务行为,有效地净化了网络环境。作为“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手机文化建设积极鼓励发挥手机这一新型媒体的作用,为手机用户提供科学、健康的信息内容;鼓励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积极帮助主流媒体占领新型舆论宣传阵地;鼓励广大CP/SP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原创、正版的健康信息内容。

2006年11月21日,为积极响应信息产业部“构建和谐网络,倡导绿色文明”的号召,保障我国移动信息服务健康长远发展,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国内优秀的移动增值服务企业的提议和支持下,发起成立“中国绿色手机文化建设联盟”,并郑重承诺:不制作、不传播违法不良短信,携手树立诚信品牌,共同探寻手机文化发展新方向。

但是,仅有政府的有效监管和运营商的努力协作还远远不够,专家们指出,通过创新性形式引导社会大众的主动参与,创作和传播优秀的、健康的内容才是根本。

从2006年12月11日起至2007年3月5日,公益短信大赛举办期间,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每转发一条参赛短信,就可以捐赠一角钱给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资助中西部贫困学生。这种新形式正体现了本次大赛的定位:公益慈善活动。

自短信文化兴起以来,各种形式的短信大赛也层出不穷。但将比赛与公益紧密结合,此次大赛还是第一次,目的正是为了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文明短信的创作与传播。

在大赛准备阶段,中国移动首先进行了一场小范围的市场调查。组织者说,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赛形式,拿出大笔的资金重奖短信写手,这样只能够动员小群体的人参加,并且主要是年轻人。在比赛范围和影响力上都受到很大限制。随后,组织者又进行了客户群体分析,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客户对于公益活动有热情,但同时又缺少参与渠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国移动确立了公益和比赛相结合的方针,调动了手机用户最大程度的参与积极性,在大赛的试运行阶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表示,在此次公益短信大赛中,移动运营商能以积极的态度净化短信环境,结合大众舆论潮流,以“文明”和“爱心”为主题倡导短信新风尚,是符合当前阶段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路和时代特征的,也是一次良好的探索。为此,中央文明办决定推动此次公益短信大赛,基于短信这一广泛运用的移动信息手段和内容载体,推动大众积极创作和广泛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最终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