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所谓“经学”,即是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学术流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那些解释经或发挥经义的著作,又称为“传”、“注”、“记”、“笺”、“解诂”、“义疏”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长达两千多年经学时期。至此,百家之学在官学中失去地位,儒家经学成为唯一正统官学。
一般说来,儒家经学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层面,包括对经典的文字、名物、制度的训诂注释;经典义理的阐发;有关经学学派、传承、演变的研究等。二是信仰层面,或说价值层面。古代儒家所谓“经典”特指先圣先贤所作之书,是人们尊信奉行的人生箴言。“经”有“常”的意义,是人类社会的常行之道;“经”也有“法”的意义。对经典尊奉是通过对经典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
经学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并非完全是统治者扶植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其内涵意义的不断诠释与丰富。经典之为经典,在于它能适应社会,规范指导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典的思想内容有所变通和调整,因此而有对经典重新诠释的需要。在两千余年中,许多儒家学者因应时代的呼唤,不断从经典中寻找精神资源,积极参与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活动中,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而又异彩纷呈的中国经典文化。
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干,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社会意识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下期预告:经部之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