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谢《增广贤文》的教诲

2007-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义海 我有话说

父亲小时候,家里虽然并不富裕,爷爷还是让他在私塾读了三年半书。父亲在私塾里读的第一部书是《三字经》,接下来是《增广贤文》,后来《四书》没读完,家里供不起就辍学了。对于所读的书,父亲都是包本背了的。尤其是《增广贤文》,他烂熟于心,几十年没忘记过。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是那缺文化的家乡里

的“半秀才”。村里村外的乡亲们写信、写对联时请他帮忙,甚至是有红白事务时也要请他去支客和主管。热闹的场面上,他讲话一套又一套,成词成对的句子不断往外蹦,格外生动。

我读书后,父亲也常用一套一套的词句教育我,什么“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积德百年无气度,读书三代雅人多”等等。那时,我虽然不太懂得这些词句的含义,更不知道它们出自何处,但是,父亲每次摇着头,脱口念出时,我总觉得顺口好听,有韵味。于是跟着学了一些,比如“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不学无术,读书便佳”等等。在父亲的教诲下,我读书特别用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因家庭贫困而不能上学了,初中毕业后到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老师。父亲高兴的不得了,说当老师好,教育学生说话要讲究。于是,他又把平时老挂在嘴边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看了《易经》会算卦”的话讲给我听,要求我把他常讲的《增广贤文》一字一句地抄下来学习。因此,我拥有了一部手抄的《增广贤文》,这才知道父亲平时讲得琅琅上口的词句都出自它。我把手抄本当作至宝,爱不释手地读啊,孜孜不倦地学啊,终于也和他一样,记得滚瓜烂熟了。给学生上课时,我也时不时地要用上几句,什么“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等,教导学生要抓紧时间,用功读书。

后来,我给一家报社写稿被采用了,事情真是凑巧,报社的稿酬就是《增广贤文》――一本我寻觅多年而未得的书。不过,报社在书上盖了“赠写作爱好者,供批判用”的印章,因为当时是“文革”期间,《增广贤文》是禁书,只能供批判用。我因此有了《增广贤文》的印刷版。后来,我案头又多了山西古籍出版社和岳麓书社的不同版本。

三十多年的教坛生涯中,口舌笨拙的我不断运用《增广贤文》中的好词句,锻炼了口才,语言也越讲越精炼。尽管《增广贤文》中精华与糟粕互见,但是,只要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正视和改造,它仍不失为一部经典,能够教导我们很多东西。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感谢《增广贤文》对我的教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