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洒满人文之光 共享社科成果

2007-0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英 我有话说

“北京的皇家园林,有许多历史传奇故事。”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平对社区居民说。

“孩子很用功,却学习不太好。想了解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吗?那你听我的讲座吧!”著名家教专家闵乐夫对家长和孩子们这样说

“智商、情商、逆商、创造商,一个都不能少。听我给你讲讲走向成功的4Q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樊富珉对渴望成功的大学毕业生说。

这是“2006・北京社科普及周”活动现场。一场场社科普及讲座深深吸引着北京市民。从2001年开始,北京市社科联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年。

如今,北京社科普及周已成为人文社科大舞台;如今,北京社科普及周已成为中华文明大讲堂;如今,北京社科普及周已成为构建和谐大家园!

走出学术殿堂走向平民百姓

百姓和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要面向社会、服务百姓。

“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创办者之一、北京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张文?对记者说:“我们当初的想法,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是为了履行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北京市社科联一直积极探索如何为社科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学术平台,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让社会科学成果更好更快地走向社会。

多年来,社科联坚持请名家每周做经常性系列科普讲座、讲演,让专家学者与百姓面对面、互动交流,启人心扉;做大做强一年一度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真正做到“把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把高雅文化传播给大众”。

北京举办社科普及周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1999年底,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北京市社科联举办了大型学术盛会――“中国学术百年论坛”暨新世纪讲学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活动围绕“中国学术百年”主题,设立了主论坛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文艺学等12个学科的专场研讨论坛,来自学界的8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盛会演讲,听众达数万人。活动结束后,出版了代表各学科前沿发展的学术成果――《中国学术百年》系列丛书。

这一学术交流与普及的盛会,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也引起了北京市社科联负责人的深入思考:专家这么积极,社会这么欢迎,何不每年坚持搞?

经过认真研究,北京市社科联决定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大型“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从社会科学发展中受益!

“社会科学普及周”举办的消息,迅速在社会科学界中传开。学者们热烈响应、积极支持这一活动。

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龚育之、黄楠森、赵曜、李京文、邬沧萍、李德顺、顾明远、吴树青、何芳川、程郁缀、郑杭生、高放、洪昭光、甘葆露、闫志民、李强、徐鸿武、韩震、胡军、阎崇年、吴忠民、杜午禄、沈越、童庆炳、胡伟略、曹长盛、杨力、葛晨虹、李士俊等,都先后登上了社会科学普及的讲演台。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陶西平深情地对记者说,没有这么多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是不可能办得这么有成效的。

首都社科专家走出学术殿堂,深入市民百姓,使社科普及周愈做愈大、愈做愈强、愈做愈有影响、愈做愈受百姓欢迎!

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人类走出蒙昧时代,靠的是科学与知识的启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仍然离不开科学与文化的传播。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历史告诉我们: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实现对社会的科学管理是不可能的,而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人们提高综合素质,抵御愚昧落后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企及的。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引领指导、启迪认知、前瞻预测、决策管理、规范矫正等重要作用,特别是它教给我们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生活方法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要夯实国民文明素质的基础,必须从老百姓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引导人们重视和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又学会科学方法。社科普及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这是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宋贵伦在组织科普活动中反复强调的。

北京市社科联打出“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旗帜,提出科普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需求,使科普活动搞得扎实有效、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年一个主题不断贴近生活

北京市社科联的领导们十分清楚,办好“社会科学普及周”,一定要准确了解社会热点和人们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为此,他们十分慎重地确定每一届科普周的主题。在每一届科普周举办前,社科联的同志都要反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走访群众,同时召集专家学者、基层工作人员等进行座谈。他们坚持突出重点、抓住焦点、把握热点和体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主旨,以确保科普活动真正影响百姓、为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

社科联副主席石梅深有感触地说:“每年举办的‘社会科学普及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关注时代要求,关注社会热点,力争使科普活动真正有的放矢,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紧紧抓住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的实际问题,围绕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哲学、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用最新的素材、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努力宣传人文精神,唱响主旋律,提高大众的科学素质。

“社会科学普及周”,每年一个主题,以其亲和力、感召力,吸引着人们积极参加到活动中。

2001・社会科学普及的主题是“科学、文明、社会”。从科学、文明、社会相结合的大角度切入,是社会科学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结合的一场大戏,开场就不凡。这次科普内容还涉及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传统文化、现代时尚、城市规划与管理、社区文化建设、心理健康、中小学生教育、中老年保健、文物的收藏与鉴赏等。33场讲座,场场爆满。听众来自四面八方,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中学生、大学生。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久久不肯离去,围着专家提问。

2002・社会科学普及的主题是“社会科学与大众生活”。著名专家龚育之说:“有的人讲,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就是社会科学。我看这非常简明,非常准确。”这届科普活动,从多学科背景,深入浅出、讲明说透大众生活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向人们宣传社会科学的常识与人文精神。这次科普内容拓展为三大部分:研讨会、专题讲座、现场社科咨询。在52场讲座中发放了数千份宣传辅导材料,直接受众逾万人。活动有五个鲜明的亮点:一是各学科配合紧密;二是讲座选题广泛,辅助手段新颖多样;三是普及范围广;四是宣传“人文奥运”新理念;五是开办了外国留学生、外企人员的专题讲座。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和港澳地区的莘莘学子高兴地说:“这次感受中华文明,我们久旱逢甘霖”。

2003・社会科学普及的主题是“用社会科学提高社会文明”。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使人们受到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危难,全社会团结互助,相信科学,处变不惊。通过科学的决策、扎实的工作和坚定的信心,战胜了“非典”,取得了伟大胜利。战胜“非典”过程,也是提高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精神境界、人文素质、团结协作精神乃至个人科学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为了将战胜非典这一坚不可摧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本届社科普及活动侧重用社会科学引导社会文明。此次科普活动的69场讲座,分布在北京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大学、中学、社区和远郊区县。同时,推出由社科联录制的电视科普栏目――《社会科学大讲坛》在BTV-8播映。这是首次采取立体宣传形式。科普活动结束后,精选出版了《人文之窗》一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从这年起全程录制活动的讲座,并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布。此外,社科联从这年起举办每周一次的历史文化讲座和每月一次的文保知识讲座。

2004・社会科学普及的主题是“营造‘人文奥运’的社会氛围”。本届科普活动比往年更受广泛关注。据统计,参加“人文奥运”讲座的听众有干部、教师、学生、工人、导游、军人、编辑、教练、运动员、公安干警、银行职员、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以及外地来京出差、探亲人员等。同时,这年成立了“北京社科专家科普报告团”,为开展经常性社科普及活动奠定了稳定的学术基础。

2005・社会科学普及的主题是“弘扬人文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构建和谐社会”。这届科普活动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普及。此次科普活动形成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的工作格局。一是讲座7个系列166场。二是与自然科学普及活动联手,共同举办了3场诗歌朗诵音乐会。三是联合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北京电视台,举办DVD光盘赠送仪式,向社会进行爱国主义科普教育。四是举办了有32家学会参与的社科知识现场咨询活动,以及“‘追寻中华名人、传承先进文化’主题展”和“大型科普活动图片展”。五是联合北京市科协、北京朗诵艺术团在多所高校举办“人民科学家颂”朗诵演唱会。这些系列活动,拓展了社科普及活动的舞台,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

2006・社会科学普及的主题是“以人为本,传承文明,构建和谐,迎接奥运”。这届科普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社科联共同组织,并首次与北京图书节携手。活动设有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咨询、科普售书、灯谜游艺等内容。此外,还首度尝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在北京电视台举办晚会“人文之光――2006・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主题晚会”,将社科普及与文艺表演相结合,分《人文之光》、《文明之风》、《和谐之声》、《奥运之歌》四个篇章,将社科专题、普及讲座、观众互动、文艺节目融为一体,并邀请程郁缀、齐心、阎崇年、许燕、洪昭光、赵书等社科名家,现场为观众讲解文学、历史、心理学、健康观念等科学理念。主持人是著名演员王刚与北京电视台名主持陈晨。他们风趣热烈的主持风格,将人们印象中枯燥艰涩的社科理论知识演绎成了生动通俗的文化享受。而穿插在节目中的对邬沧萍、童庆炳、阎崇年、洪昭光、齐心、程郁缀、杨力、赵书等15位社科专家科普报告团优秀成员和8家社科普及工作优秀组织的表彰活动,以及《父母学堂――每天十分钟》家庭教育系列科普丛书的新书发布仪式,融为一体,使2006年举办的科普活动彰显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魅力。

从2001年开始,“社会科学普及周”每年一个主题,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备受首都各界群众关注的文化品牌。

探索科普新路惠及更多百姓

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文明与文化在传播中此起彼伏、生生不息。

北京市社科联每年都积极召开各种形式的各阶层的座谈会、调研会等,研究、讨论、分析、交流、探索科普工作的新途径。

――请学术大家讲浅显道理,更具吸引力、影响力。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应当搞清楚。”这是80多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哲学家黄楠森教授讲座中向听众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他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有的人是自觉的,有的人是自发的。尤其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往往不只一个,特别是自发的世界观是互相矛盾的。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是在个人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在个人实践中使用。但他有时也可能是狂热的唯心主义者。“法轮功”痴迷者即是例子。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了防止错误世界观的侵蚀。

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教授在精彩的讲演结束后说:“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而和谐社会则是确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我们还可以从更广的角度进行讨论。请大家交流一下。”李院士的这番话,不知给了多少年轻人提问的勇气。接着,请教的问题从历史到现实、从西部到东部、从农村到城市,伸向各个层面。李院士则旁征博引、耐心讲解。阵阵掌声,不时回荡在“社会科学普及周”会场的上空。

许多人说,他们是在科普讲座中才第一次见到学术大师的。

是“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提供了大师与普通群众接触的机会,使“大家”与百姓面对面。

――从生活中找话题,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儿童问题专家曹平讲授的《成功的家教培育与成功的孩子》一课,听众很多,有些人竟坐到了会场的过道中。其中,有白发老者,也有即将成为母亲的年轻女性,还有夫妇二人同来的,也有母女俩共听的。曹平女士的讲演生动通俗,贴近生活,简明实用,并列举大量的例证。在场的听众无不聚精会神。当讲座涉及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时,许多人频频点头表示同感。讲座结束后,很多家长围在曹教授身边,咨询困扰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如“孩子总喜欢玩电脑游戏怎么办”、“应不应该对孩子实行奖励制度”、“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畸形发展如何调整”,等等。整个会场气氛非常热烈。

高级统计师杜午禄主讲的“如何看待北京人均收入和家庭资产问题”的讲座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思绪。许多听众不停地做着笔记。杜先生以详实的统计数据,佐以生活中的例证,深入浅出地道明了统计工作的特点以及人均收入和家庭资产统计数据的科学性。他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居民收入差距,并引导听众客观地认识当前收入分配格局。杜午禄先生的语言洋溢着智慧的幽默,使听众始终盈漾着会心的微笑。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围拢着杜午禄先生继续了长时间的交流。一位从事教育产业的人士说:“讲座为他的市场定位作出了恰到好处的点拨。”来自人民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则表示,讲座教给她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解开了她对统计学的疑问。

社会学家李强教授在讲演《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向人们深入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澄清了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

北京大学教授胡军在《哲学与人生》的讲座中,娓娓道出哲学对人生的影响与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论述《奥运与人文素质》时,强调公民道德建设重在从一点一滴做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火任仔细分析了诗词与人格精神的关系,使喜爱传统文化的人们从中受到美的启迪。

――调动学会积极性,更具创造力、生命力。

为确保大型科普周活动的规模和社会效益,北京市社科联充分调动110个学会、协会、研究会的积极性,在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用于“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同时,给参加科普活动的学会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此举让学会们更充满了做好科普工作的信心。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说:“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学会本身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我们神圣的职责,不给资助我们也要做好,有了资助就要做得更好。”

“社会科学普及周”作为首都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正在汇聚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参与“科普”的专家学者所代表的单位也比较广泛,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发改委、全国政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科领域涉及方方面面,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

“社会科学普及周”作为首都一年一度的科普盛会,正像一个大雪球被学者们愈滚愈丰满。北京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景治说:“自从有了‘社会科学普及周’这个活动,大家都很上心,积极参与,感觉社科研究工作有了价值。”

每届“科普”都试图从多视角、多学科进行社会科学知识的大普及。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积极投入到科普活动中,并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精心选题、精心准备,推出各具特色的科普内容。

社科普及活动以其深刻、通俗的形式使社会科学打动人心,进入寻常百姓家,发挥了咨政育人、解疑释惑的重要影响。

六年来,活动从讲演到咨询,从进社区到下农村,从图片展到印发材料,从小型讲演场到大规模的电视主题晚会,从讲科学知识与文化理念到精心策划、组织编写系列科普丛书,直接受众数百万人次,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见到张文?的时候,他仍然在认真地勾画着“社会科学普及周”的未来。

宋贵伦充满信心地说,要让社会洒满人文之光,要让百姓共享社科成果,要让“社会科学普及周”品牌在人们当中更响更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