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师要不要“末位淘汰”

2007-0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曲一琳 我有话说

近日,南京市白下区的教师遭遇了一场不小的“风暴”――该区正式试行了教师末位待岗培训制度,考核处于末位的正式教职工将接受诫勉谈话或不超过一年的待岗培训,而考核处于末位的聘用制人事代理教师将面临下岗。此举打破了教师们捧了多年的“铁饭碗”,制度一经宣布,就引来老师和家长们的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

从“不及格转岗待聘”到“末位淘汰”

首批试点学校是三所小学,对年度考核处于末位的教职工视情况进行诫勉谈话或给予不超过一年的待岗培训。培训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统一组织,经培训合格后,由原校安排其工作岗位。对不参加培训或培训后仍不合格的正式教职工,视情况可采用试聘、待岗、解聘等办法处理,对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则退回人才市场自谋职业。

其实从1999年开始,南京就在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年度考核不及格的教师将转岗或待聘。但事实上,除非发生严重的“教学事故”,否则几乎没有教师因考核不合格而离开教师队伍。听说这次要动真格的了,所以教师们都很紧张。

然而,教学水平再高的学校也会有“末位”。此次白下区实行的教职工“末位待岗”制度,相当于下达了每所学校每年都要有人待岗培训的“硬指标”。如果试点取得成功,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白下区的试点范围将会扩大,且有可能触及到初中以上。

“末位淘汰”的标准不客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推行这项制度的三所学校都“人心惶惶”,师生的话题焦点也围绕着“末位淘汰”的各个方面进行,如“确定末位的标准”、“制度执行的公平性”等。

正在试点的中山小学的老师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有一名教师备课很认真,讲课一丝不苟,从不迟到早退,但教学方法呆板,学生成绩很一般。还有一名教师讲课生动、感染力很强,但长期在校外带家教,偶有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请假。老师们问这两个教师哪个更应被淘汰?

还有一位老师说,虽然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有待修正,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优劣总会用升学率来衡量,而小学升初中基本上采取的是摇号、派位就近入学,所以老师教得好坏没有客观标准。而现在无论怎么努力,总有人会排在最后一名,这样对老师很不公平。

南京力学小学的李琳副校长认为,末位淘汰的做法有欠妥之处。因为在某一学校排名末位的人员,可能在其他学校不一定处在末位。决定一名教职工是否需要培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江苏省人事厅的一位处长对白下区此举的评价是“不可取”,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是“缘木求鱼”。他认为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绩效评估应该是“欢呼成功,宽容失败”。

中山小学的王校长表示,学校在具体实施上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因素,“为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我们引入了评分制,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几方面,将老师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另外还设计了红牌和黄牌,比如对在课上出现失检言行或工作态度不认真的老师会给予黄牌提醒”。

“末位淘汰”谁说了算

实行末位淘汰直接涉及到教师、学校、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因素,到底谁说了算?

南京市部分家长认为,此举会增强老师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业和进步。女儿在鼓楼区一所小学上学的李女士说:“现在很多教师忙着课外补习赚钱,应该对他们有所约束,这样能够敦促老师们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对孩子们是一件好事。”

但很多家长也心存疑虑:考核的内容是什么?参与考核评价的人员有哪些?如果把成绩当作考核主要内容,老师们必然会加倍地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孩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试行‘末位淘汰’以后,校园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有点紧张。大家很少像以前一样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没有了以前的教学经验的借鉴,这样使学生们很难广泛接受老师们的先进教学方法,其实对学生们是不好的。”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教师这样告诉记者。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国才教授说,他反对把这种企业管理中的措施应用到教育上,教师本身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工作成绩体现在多个方面,成果和影响也是长期的。仅仅用排名的方法来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对教师们的自尊和职业认同感都是一种伤害。此外,排名制作为一种量化考评体系,容易引导教师把精力全部放在成绩上,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精神是相悖的,学生很可能因此陷入另一个“赶作业、拼成绩”的漩涡。

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刘永和认为,白下区的这项举措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应当允许这样一种“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的尝试。但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全面考核一个教师的水平很困难,而仅以排名的方式进行末位淘汰是不够科学的。一个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