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某研究所第五研究室近年致力于提高我军新型装甲装备完好率,为我军“真打实备”提供切实保障。截至今年1月,我军装甲装备完好率达到惊人的97%,真正做到随时能战、战则必胜。
从2004年开始,为提高装甲机械化部队新型装甲装备的完好率,装甲兵某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组织“专家服务队”上高原、下海岛、
2004年8月,新疆红柳沟。此时正是大漠最炎热的季节。年近六旬的火控维修女专家臧敏带领专家服务队,赶到正在这里驻训的新疆军区某装甲团,利用部队中午和晚上训练后的间隙,爬进布满尘土的战车,带领大家抓紧进行维修,甚至挑灯夜战。2005年8月的一天,55岁的高工闫存金大口喘着粗气,步履艰难地奔走在西藏羊八井装甲部队射击演习现场。严重的高原反应,使得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头疼欲裂。但他强忍身体的不适,连续工作两天,不仅帮助部队完成武器、炮控、火控、电器等项目的检查,还对一些故障车辆进行紧急抢修,并指导部队出色完成射击试验,得到参试部队官兵的交口称赞。三年来他们整治恢复主战装甲装备3500多辆,整治恢复保障装备近千辆,整治恢复应急部队装甲装备200多辆。在检修过程中,他们摸索出预防性维修与巡修、专修相结合的新路子,创新出平战结合维修装备新体制。
在多次的赴部队维修保障过程中,装甲兵某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科研人员发现一个问题:我军某新型坦克在炮管设计上采用后抽结构,由于部队没有专门的拆装工具,很难在演训现场完成拆装检查和维修。为解决这个难题,女高工连志军和庞继芳等科研人员废寝忘食,很快研制出“某型坦克火炮身管更换设备”,有效地解决部队的这个难题。
随着一些高新技术设备、部件,在装甲装备上的应用,给部队的装备保障和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和难题。第五研究室副主任朱宗平带领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装甲装备综合保障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他们紧密跟踪装甲装备信息化发展态势,历经4年的不懈努力,研制成功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甲车辆综合信息采集系统,俗称坦克“黑匣子”,实现车辆状态保障资源管理信息的采集、输出和输入功能一体化,这套系统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装甲装备信息化综合保障能力,产生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2001年,为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提升装甲部队战时综合保障能力,上级把《装甲装备维修检测设备战备储备方案》研究任务下到五室,原副主任胡卫担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在4年时间里,他带领课题组,上高山、下海岛,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查阅数不清的相关资料,完成对战损规律和部队战时保障能力的研究,确定两级战备储备方案,撰写完成项目论证报告、需求分析报告及各车型战备储备设备配备标准。这是我军首次把维修检测设备纳入战备储备范围进行论证和研究,涉及武器装备50多种、一万余套。这套方案的实施,极大提高装甲部队战时综合保障能力。
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装甲兵某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年均完成科研任务近40项;其中,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为部队新型装备配套研制百余种检测设备,配发部队上万台套;专门派出专家组为部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30余次,编写《装备修理指南》等修理技术文件一百万字,大大提高了部队的装备维修保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