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人事局有关部门获悉,按照今年申报非京生源本科毕业生进京工作要求,市区内单位原则上严格控制双外生(外地院校的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引进。参加改革后的英语四级考试的本科生,成绩需在425分以上。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北京每年都会对非
京生源留京设置“门槛”,而设置“门槛”,主要有两项,一个“专业槛”,另一个是“外语槛”。笔者对留京指标限制专业的做法持赞同观点,因为,这不仅能合理控制首都人口总量,也能够吸引到所急需的人才,然而,对留京指标与英语四级挂钩,则持反对意见。
在笔者看来,北京市设置“外语槛”来限制非京生源留京的举措,其实质是在知识领域实行计划经济。按常理,对个人有益,本人最具有确定权,一个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单位最具有确定权,然而现在,不管社会需要不需要,也不管本人情愿不情愿,想留首都,必须与英语挂钩,且成绩需在规定分数线之上。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国民的热情追捧有其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这些年来英语不仅在教育部门,而且在社会其他领域(比如就业),已经形成了一种对英语的仰视,如今全社会似乎患上了“仰视英语症”。比如说高校,现在有很多高校将英语四六级证书与学位证、毕业证等粘合在一起,实行一票否决;一些单位评职称要与英语考试挂钩;甚至于有小区招保安也要英语过级证书。如此等等。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极为深厚的语言资源和人文传统,学习英语当然可以,但决不能盲目迷信以为英语万能。因此,破除国人对英语的仰视十分必要,而进行此项工作,首先要从高校四六级英语改革开始;其次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的意识转变和机制完善;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还要摒弃计划经济做法,在用人上带头走出“唯英语论”的误区,让英语回归工具本性,使社会也更公平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