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枇杷数塘栖,塘栖枇杷产杨墩。”
在隋朝时就凭枇杷扬名天下的浙江省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科技投入,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村”和生态环保村。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4亿元,比上年增53%。2006年5月,该村被确定为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眼下,江南水乡仍显寒冷,但占地1060亩的杨墩生态农业园区却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这几天,‘章姬’草莓正上市,市价达到了24元/公斤。每个大棚估计有2万多元的收入。”园区农技主管何小龙指着一排排大棚说。
走进草莓大棚,只见粉红的草莓娇嫩欲滴,“章姬”、“丰香”、“红颊”等世界知名品种尽聚于此。最令人叫绝的是每个大棚内都养有蜜蜂,“嗡嗡”作响,令人忘记了身处冬季。
“冬天能有鲜果吃,那是科技的力量。”何小龙说,“像‘章姬’等优秀的草莓品种,对于技术要求特别高,没有技术支持,肯定种植不好的。”在杨墩村,除了草莓,还有枇杷、桃、葡萄、梨、甜柿等各种水果,一年四季水果不断。
从枇杷的“一花当家”到如今的“四季果园”,科技起了重要作用。“改良新品种,技术要求是很高的。”种了一辈子枇杷的七旬老汉沈寿松在改种高产高质新品种时碰到了难题,“枇杷刚开始种植时,长得又快又好,可就是不开花结果。我可急了,后来,浙大教授教我给枇杷树剥皮、修枝。剥皮也有技巧,不能剥得太长,不然树会死,一般不超过5厘米,而修枝要到8月份。遇到阴雨、潮湿天气,还要注意枇杷根部积水。专家跟我说,枇杷一年一般除4次虫……”沈老汉现在常去听农技专家讲课培训,再加上近年来,浙大的教授和镇上的专家时不时也会到他的枇杷园指导,让他在种植枇杷的技巧把握上有了较大的进步,种出来的枇杷又大又甜。“我现在每年的枇杷收入一般都在4万元以上。”去年他家承包了12亩枇杷地,造起了30多万元的小洋房。
曾担任10多年村书记、现已73岁的老党员张阿狗告诉我们,杨墩枇杷过去鼎盛时期可采40万公斤,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度产量下降到一半,如今依靠种植技术,不光产量上去了,而且质量更高。通过与县水果协会“村会协作”,推行“矮化密植”后,种植到挂果的周期从4年缩短为3年。去年村里还注册了“杨墩”商标,成立了佳珍枇杷专业合作社,杨墩枇杷比市场价翻了一番。
杨墩村党委书记鲁玉根介绍说,为全面发展瓜果产业,该村和浙江大学5位教授建立联系,每年邀请他们进村田头授课40多次,通过本地品种优化和外来品种引进,全村的水果品种达到了60多种,200亩葡萄园品种就达20多个,而且在修剪、施肥、排水等多个无公害操作程序上实行了标准化生产。
杨墩全村土地为3000亩,在新农村建设中,已有1000余亩成为现代果园。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575元,比上年增长15%。
循环经济让人与自然更和谐
走入杨墩村口,迎面是一排新颖的太阳能路灯,这些路灯不用电却能在夜里自动发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村的另一大亮点。”村委会主任闻来德介绍说。
河东桥组村民汪再良的家就在村委对面,这幢农家楼房的门口建有一个绿草鲜花簇拥的小水泥池。“这个是生活污水处理池,经过这个池,农家污水出门就变清了。”陪同的德清县农业局技术员边卓平介绍说,原来这个小小的污水池里面设有兼氧池和人工湿地,“污水流入集水池沉去泥沙等杂质后,自流进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经植物根系吸收粘附于鹅卵石上的有机物,污水就达到了排放标准。”
杨墩村还是远近闻名的养殖村,有青虾850亩、龟鳖170亩、立体混养淡水珍珠240亩,全村存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30多户,年出栏生猪2.5万余头。生猪养殖户分散,排泄物污染环境。村里筹建起无公害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改造村容村貌。
我们在村集中养猪小区看到,牧场外宽广的田野上有六个大土墩,旁边有一个狭长的金属罐。“这些土墩叫厌氧池,金属罐叫沼气回收罐。排泄物先流入厌氧池,经发酵分解再流入人工湿地过滤,出来就达到了一级排放标准,发酵中产生的沼气可供100多人一天生活所需能源。”边卓平介绍说,“处理过的污水还可以肥田,杀灭了病虫菌,而氮、磷、钾含量不变。”“处理过的污水还可以在这里加工有机肥,目前村里的这家厂年产有机肥1000吨,产值50万元。”循着手指,在大土墩旁边,我们看到一家杨墩村有机肥厂。
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在村民心中扎根,循环农业现象在这里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以鱼塘污泥肥地、以沼液肥鱼为特色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立体栽培”等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村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