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展览上,引人注目的还是大字,欣赏者对于能把字写得很大的人表示钦佩。以至于一个字大过球场,书写者拎着拖把般的大笔,以桶盛墨,边走边写,不尽豪气。
小字,譬如小楷,反倒不太引人注意。
清人钱泳有一句惊人的评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
由此可知,写小字着实不易
小楷着眼于小,字径只一厘米见方,需要很沉稳的功夫。早期的小楷,像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已经显示了小而精的创作思路。尤其是《洛神赋十三行》,宛如拈花美女,绰约有韵致。小是相对容易的,要在小中做到每一点画如荷盘承露滴滴圆满,则属不易。在用笔方面,小楷的严格程度远过于大字。大字允许有率意粗犷之笔、有晕化的趣味,而小楷则须严密控制一丝不苟――从一件小楷可以反映出一位书法家的基本功。
古代小楷作品中有一部分来自经生之手。大量的佛经抄写,使书写者用笔熟练。和名家小楷不一样的地方,经生小楷显得质朴、厚重、无趣。名家的技巧走在前卫路上,已经善于使用波磔,使一个个小字婀娜多姿神采飞扬,而经卷的抄写者用笔仍嫌单调,顿笔过多,头尖尾圆,直露有余,婉曲不足。欣赏魏晋之际这两类不同趣味的小楷,看到了在小中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审美方向。
小楷是理性的、平静的产物,正襟危坐,枕腕用指。由于字小,书就一幅少则几十字,多则千百字,这就需要很沉稳的定力。明人文征明书《离骚》小楷,二千四百余字,其中“兮”字、“之”字繁多,却能首尾如一字字珠玑,从中可以判断出书法家的功底,看到了一个人坐下来书写产生的意义――很深厚的技能,很良好的心态。
明人袁中道称:“书家小字得大字法,如画家咫尺之间,具有千里万里之势”,小字要当大字写,实属精辟之论。字小只是字径小,却不能因为小字而精神萎缩、笔调拘谨,一副小家子气度。古人赞同小字结构如大字,即要宽松、大方,螺丝壳里做道场,有声有色。禅家认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轮大法轮”,小字给人带来精微表现的难度,也对书法家处理小空间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历来写小楷的人不多,生出吃力不讨好的念头,失去了在这方面体验的机会。
文征明在八十岁后仍写出精妙的小楷,全无老态,犹如美少年令仪令色,由此形成一辈子认真工书的品性。祝枝山则小楷质朴厚重,大草雄放超迈,当一个人掌握了这两种不同走向的创作技巧后,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使得大字得小字严谨,小字得大字豪气,这比走单行道的书家,多了一道参照。
在一些寺院里仍设抄经室,让心烦意乱的客人以抄经的方式摒弃芜
杂。在这个过程中,他专注于细微笔划,忧喜不至,暂时得以自全。因为小楷书写过程中,不论妍媸,都使人心弦松弛下来,得到了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