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动,在征途上延续

2007-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甘肃省是天津市落实“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的对口帮扶支援省份,从2000年起,天津市每两年一批,从100多所中小学抽调百余名骨干教师到甘肃13个县的100所中小学支教。

迄今为止,已有近400名来自海河两岸的支教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来到这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真情洒播着知识与爱心

;在那如歌的岁月里,一串串用“爱”编织的故事托起一个个希望的灯盏……

一盏小油灯

2003年9月,魏民与河北区的6位同伴一起,踏上了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黄土地。

清水县县城――永清镇依傍在牛头河畔,四围群山环抱。这里风轻雨勤,民朴风淳,魏民把这里认作了“甘肃小江南”。闲暇时,他常坐在清水一中依山而建的台阶上,望山岚凝黛,炊烟依依……

一次语文课前,魏民刚刚在讲台前站定,一个家住远门乡的男生王建荣,便怯生生地走到他面前,涨红着脸伸出双手:“老师,这是我昨晚做的一盏灯,您收下吧!”魏民定睛一看:果然是一盏挺特别的油灯――玻璃药瓶做的灯身,自行车气门嘴做的灯嘴,棉絮做的灯芯。

魏民蓦地想起,几天前,在讲到《灯》这一课时,他谈及一篇散文,文中描述了山里娃读书用的一种墨水瓶做的小油灯。当时,他问班里的学生们:“你们用过这样的灯吗?”出乎意料,班里那些从乡村里来的学生竟都用过这种小油灯。“那么,如果有谁下次回家,给我带回来一个做纪念品好吗?”魏民随口说道。

没想到,这个外表看起来挺粗憨的学生竟然细心地记住了他的这个请求!沉吟半晌,魏民抬起头,动情地说:“谢谢你,我一定会把它带回天津,作为我最珍贵的纪念品。”

魏民忘不了他支教结束离开清水那天的情形。“就要离开永清镇了,早自习和第一节课就成了我支教生活的句号。”整整一个多小时的课,他没有停止讲话。因为他害怕一停下来,离情别绪就会涌上心头,课也难以正常进行下去……“教室里出奇的安静。目光相对时,大家的眼圈都红了。几个学生趴在课桌上,只见肩膀在不停地抽动……”中午,魏民“封锁”消息,没让学生得知他的出发时间、地点。一路上,他默默翻检着学生们送给他的礼物:鞋垫、莽颗(当地一种手工艺品)、核桃,还有手腕上端午节时学生亲手用五彩丝线系上的“长命索”……

离开清水县已两年多了,其间魏民收到了三十多封学生来信,“我把每一封信都视为对我的爱、鼓励和期望。无论多忙,我也要每信必复,用真挚的话语鼓励他们。有时也会汇一些钱,邮一些资料,帮助学优家困的学生。”

至今,这盏小油灯还静静地摆放在魏民的写字台上。每次看到它,他便会想起王建荣,想起那些清水县的学生们。他觉得:那些山区学生就像这盏小油灯――朴实无华,光虽不明亮,却一直努力地燃烧着;支教老师也应当像这盏油灯,努力燃烧自己,奉献光热,为山里学生指明方向,帮助他们看得更清更远。

“我常常凝视这盏小油灯,忆起清水学生的刻苦,回味给予和奉献曾经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和幸福。为了这点点灯光,我要为西部教育继续奔走呼喊,牵线搭桥,于千里之外尽微薄之力。”魏民动情地说。

一堂实验课

来自南开区七十四中学的化学高级教师李良纪到漳县一中支教时已年过半百了。

漳县一中没有实验室,学生也就从来没做过化学实验。

“不做实验怎么能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呢?”李老师正在发愁,听到生物老师抱怨:“我给学生讲荔枝果实结构,学生们却连荔校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李老师顿时眼睛一亮,立即就给老伴打电话:紧急寄来一批瓶装的荔枝罐头,再买几种市场供应的化学药品。李老师想得挺好:“可以用罐头瓶代替广瓶口做实验,这一来,没见过荔枝、不能做实验的问题都解决了。他却没料到,老伴在天津可急坏了:“老头子明明患有糖尿病,十几年来从不吃水果这些含糖量高的食品,怎么忽然想起吃罐头了?”

李老师患有七种慢性病,本来体检时就不合格,领导也不批准他去支教。他找熟人“走后门”,经过三次复查才勉强拿到了体检“合格证”。想着这些,老伴不放心了,第二天就带上李老师要的东西,风尘仆仆直奔定西漳县一中……结果是:李老师当晚召集全班同学和几位当地教师,先饱餐了老伴带来的天津特产,把荔枝罐头当成了餐后甜点。在第二天的化学课上,李老师开始用反复刷洗过的罐头瓶给学生们做“氯气的产生”演示实验,当时教室里气氛可热烈啦。这毕竟是学生们第一次亲眼看到化学实验呀!

老伴在漳县住了6天,做了6天实验员。李老师看到学生刻苦求知的精神,做实验的认真劲儿,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此后,李老师再接再厉,想方设法开齐了教材中规定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实验课。李老师的宿舍也就自然成了“多功能”的“实验室”了。

一种新体验

远离家乡的支教老师们,在相对贫困的西部地区生活、工作,经常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在林洮支教的陈宏老师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03年10月22日他到峡口学区听“创优课”的经历:那天早上,天空飘起了如烟的雪花,越往山上走,雪下得越大。“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十月飘雪的滋味。”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课,陈宏无意中发现,在我前面的一个孩子直打哆嗦,低头仔细一看,他惊呆了:这样冷的天,他竟只穿了一双单布鞋,而且没穿袜子,一双小脚冻得青紫青紫的……他再也无法静下心来听课了!循着走道向前看去,何止一个孩子啊!“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落泪了……”当地的老师讲:像这样的孩子太多了!家里连吃饭都困难,哪里有钱顾得孩子穿衣呢?“直到今日,这幅画面仍然挥之不去。”陈宏说:“回来后我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我们都觉得有责任去帮助这些孩子们。”于是,当他们结束假期再回林洮时,每个人都从家里带来了很多衣物,总共有700多件,分别捐给了上营学区和三甲初中等最困难的地方。

天津78中的王金铎老师忘不了在清水县考察农村学校现状时看到的情景;丰望乡新何小学共有三个年级27名学生。这些学生总共才有3个书包,没有一个文具盒。多数学生只有一只铅笔,最短的铅笔不足一寸长……两间教室没有电灯、没有玻璃窗、没有讲桌,学生宿舍里用门板搭成的“大通铺”,每人睡觉的宽度不足半米……回到天津后,他以“在甘肃的日子”为题,向78中的2000多名师生介绍了西部少年艰苦求学的实际情况,结果师生们纷纷捐款捐物,他很快就筹集到近一万元的学习用具。当他把这些寄托着津门学子一片爱心的文具亲手发到新何小学孩子的手中时,这些倔强的少年一个个热泪盈眶。

支教的老师把爱心献给孩子,当地群众也把爱心献给这些老师们。宝坻区的赵振东老师到武山县滩哥镇最南面的一所山里小学去搞调研,结束时已经繁星满天。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课,他连夜沿着山路往回赶。路上,遇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当司机得知他是来自天津的支教老师时,激动地说:“您从大都市来贫困山区支教,抛家舍业,我们太感谢你了,不管多远我也送你平安回学校!”当三轮车行驶到一座山的山顶时刹车失灵了,三轮车还没有车灯!于是他们到附近村里借来一个手电筒代替车灯,赵振东坐在车上照路,司机小心翼翼开车继续前行。这次夜行路途仿佛格外漫长,当他们终于抵达学校时,两人的衣服全被紧张的汗水湿透了。

一片“浆水情”

天津的老师们在支教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照顾。2000年9月来到甘谷县的牛占国老师就在支教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当地的教师朋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种家家户户都喜欢吃的当家饭――浆水面。”他说。“榨浆水”,是甘肃各地老百姓最喜欢的饮食之一,几乎家家都会制作。就是把芹菜、白菜、包心菜、萝卜叶,还有苜蓿、苦曲菜等野菜,用开水汆到半熟后,储存在坛子里,用凉水浸泡起来,再加一些面汤或浆水做引子,发酵几天,就可以吃了,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要做出地道的浆水味来,可不容易。

“我最佩服王副校长的爱人――一个农家妇女做出来的浆水。”牛占国回忆道:“每次到他家,赶上做浆水面,我都吃上一大碗。”真正地道的浆水,汤清味酸,还有蔬菜的清香。浆水有清凉解毒的功效,夏饮解暑,冬饮败火,既能解酒,又可解毒,还能开胃消食。王副校长的爱人做的浆水汤清味正,在牛占国支教的学校中享有盛誉,几乎天天都有住校的老师来她家要浆水。热情慷慨的她也时常做上两三坛子浆水,尽量让大家满意而归。牛占国是到王副校长家吃浆水面的常客。“要是一两天没去,王副校长就特地来招呼:牛老师今天我家吃浆水面,你来吧。”记得有一次牛占国闹肚子,腹泻很厉害,把随身带去的腹泻药都吃光了,还不管事。当地的老师告诉他:“你吃上一两碗我们这儿的浆水面,包你管用。”于是他赶紧请王副校长的爱人做上一大锅浆水面,趁热吃了两碗。“你说多神奇――居然肚子不疼了,也不腹泻了。”从这以后,牛占国每当胃口不舒服时,总是吃些浆水面。

一年的支教工作结束时,王副校长的爱人对牛占国说:“我们这儿穷乡僻壤的,也没啥可送你的。在你上火车之前,再吃一次我们甘谷的浆水面吧!”那顿浆水面让牛占国难以忘怀,因为里面掺着西部人民对支教老师们的一片深情!知道牛老师喜欢吃浆水面,学生们自发地给我准备了一罐浆水,让他带回天津,带给家人――“让他们也尝一尝甘谷的浆水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