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参照东西 会通华梵

2007-0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熊文甫 我有话说

吴学国是我国近年来在印度哲学和比较哲学领域成长起来的学者,他刚出版的《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比较哲学角度对印度思想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视角跨越中、西

、印三种文化。其内容从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是哲学史的层面。作者先从宏观上确立了存在论、自我论、神性论三个主题作为印度哲学的整体逻辑框架,并通过问题史分析描绘出印度思想的整体画卷,真正做到了逻辑与历史的结合。作者严格运用概念史阐释的方法来解释印度思想,在这一领域算是开创性的。作者还从精神发展的自身逻辑阐明了每一概念的内在必然性,因而概念史就是精神史的表现。这个基本阐释框架使作者得以把一向以玄奥晦涩、纷繁杂沓著称的印度哲学的发展逻辑和整体面貌,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向我们呈现出来。

其次是比较哲学的层面。作者在对印度思想的阐释中,总是力图把它和中、西思想沟通起来。共同的问题使原本相距遥远的传统变得很近,且在对问题的不同回答中暴露出各自的特殊性。作者表明不同传统哲学思考的共同存在论起点是自然(如中国人的“天”、“道”、“朴”,希腊人的“physis”等),然而它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决定它们要走的道路之不同。此外作者还指出,由于缺乏反思的精神,传统中国思想与印、西哲学相比一个根本特点是它从未把自我当作哲学的课题,更没有从世界存在反思到自我,故没有真正的精神哲学。作者提出了充分证据表明,像儒家心学的本体论,其实是通过禅宗和华严沿袭了受吠檀多思想根本影响而产生的如来藏思想,乃至它可以说是一种儒学化了的吠檀多思想。作者的研究方法也很科学。比较研究最大的危险是人们容易用现存的、占优势的思想来“图解”较为陌生的、不占优势的思想,使后者的意义无法充分展现。这方面一千多年前中国佛教史上的“格义”说,以及一些现代学者企图用某种现存西方思想阐释东方哲学,都给我们留下了教训。有鉴于此,本书在思想的比较和阐释中,首先是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对话平台,使不同传统可以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充分展示自身的思想,也暴露出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因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片面性。

第三是哲学一般的层面。首先,作者认为哲学史的每一个必然观念都反映了人类某种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经验,它就是潜伏在每一个现实的精神之内的观念,一部好的哲学史就是通过概念史阐释使我们精神自身的内容呈现出来,故哲学史就是哲学,印度哲学史也是使我们藉以实现自我理解的途径。其次,正如作者在本书绪言中所强调的,他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对印度哲学取得一些事实性结论,而是尝试从中探索人类思想发展的更一般规律。本书通过对印度思想史的阐释,揭示出人类对存在、自我和神性的理解是通过思想在表相与本质之间的无限辩证往复运动而不断深化的,并阐明是思维态度的反思性与超越性直接推动思想的这种辩证发展。反之中国传统正由于反思与超越性的缺乏,始终仍处在朴素肤浅的自然思维中,缺乏对存在、自我的更深理解。作者费这番苦心,就是为了说清楚文化精神发展的自身、内在的逻辑,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偶然的原因来搪塞。

本书是一部十分难得的学术精品,但是有些具体观点仍需商榷,比如把唯识思想解释为一种二元本体论,就还需仔细斟酌,而作者对人类精神的某些宏观立论也需补充更充分的论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