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解读

2007-0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民 我有话说
近代上海,曾经以它奇迹般的崛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上构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同时,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历史玄机,使上海能够在百年之间,从一个三等县治遽然变为远
东第一大都市。千百年来默默固守东海一隅的上海,它忽然之间的别开生面和日新月异,对于一个古老而正在衰落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甚至在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的时候,某种所谓的上海精神是不是正在成为或者终究要成为一个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概念?

当然,造就上海的历史原因是多元而互动的,比如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比如上海的开埠、租界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政治格局等等。然而一个虽属初级阶段却已具近代意义的市民社会,则应当是造就上海的主要的或者是根本的原因。

近代以后的市民概念,在人员组成和生活方式上,仍然保持着对传统的某些承传和延续;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却是基本地取决于它特定的时代内涵。“在中国,市民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概念。它与乡民相对,一个老百姓,居乡则为乡民,住到城里,则为城市之民,也就是市民了。这与近代意义上的市民概念迥然不同。市民当然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但近代意义上的市民是属于公共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城市自由民或公民。”(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5卷第3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中,上海的市民社会是一个独具内涵的部分。它的“近代意义”在于:上海市民及其市民社会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市场经济和多元政治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摆脱小农经济背景,摆脱对权力的依附,以及在社会体制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变革中,逐渐形成了某种近现代意识和行为方式。

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于个体权益、个人自由和社会民主,上海的市民社会虽然不曾具有很高的思想起点,但却开始形成了世俗的和切实的民间自觉和诉求。

市民社会是近代上海崛起的内在原因,也是它崛起的结果。对于近现代的中国,它也应该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但是在动荡曲折的近现代时局中,上海的市民社会仅仅只维持了一个短暂的历史停留。而在这样的历史呈现中,它自由和民主的价值理念,使得它在晚清以降的政治格局中,始终遭遇到遏制和冷遇。在创巨痛深而又激昂蹈励的近代中国,上海市民温和与理性的变革主张,又遭遇到激进主义和强权意志的排斥。此外,近代以后反对专制体制的政治潮流,总是使抽象的“人民”概念更具“正当性”,而市民群众的世俗化的价值诉求,却始终遭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某种鄙视和漠视。

因此,曾经创造了某种历史景观和契机的上海市民社会,却始终没有在历史的文本中,获得它应有的认知和地位。

然而,当历史的原有面目终将不断地、顽强地展现出来的时候,这也许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对历史的重新寻访中,获得对于上海乃至是对它的市民社会的某种新的认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