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没有文化的经济,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不注重文化,经济就会丧失发展的活力。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带动经济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腾飞,也要有文化的繁荣;不仅仅要看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它的文化发展程度。在能源紧缺、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
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文化建设既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因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是政治与经济的粘合剂,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缓冲层,起着联接或润滑的作用。特别是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在化解诸多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文化如水,是柔性的力量,滋润万物而又悄然无声,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精神产品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以文化特有的功能,陶冶人们的心灵,愉悦人们的性情,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品格。
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不仅是农民住上新房子,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能否在农村地区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要做到“文化先行”,用文化的“雨露甘泉”催生新时期的知识化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体力型、打工型向技能型、创业型转变,从习惯于小生产方式向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大农业转变,从固守田园靠天吃饭向积极创业转变,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文化建设为城市化建设增添人文特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不仅要有硬件设施等反映城市面貌的“形”,而且要有反映城市文化底蕴的“魂”。一座城市的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代表着城市的独特竞争力,决定着整个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从追求GDP到追求绿色GDP,从打造“经济名片”到打造“文化名片”,是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发展理念的新变化。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各地的城市化规模快速扩大。面对城市建设的新高潮,要把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作为重要任务,确立城市文化品牌,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综合设计,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有内涵,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文化命脉”。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历史对我们的召唤。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和文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丰富文化内容,大力培育具有时代意义的和谐文化。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先进文化作为支撑。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大力弘扬“与人为善,见贤思齐,包容宽容,尚荣知耻”的和谐精神,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同时,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推动业态创新,大力推动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催生新的文化品种,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样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
强化服务宗旨,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人们初级的、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更多地关注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的需要与发展,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将进一步加大。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富求健康、求美求乐求参与的文化需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宗旨的认识,积极实施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建设项目,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并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推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寻找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以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和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壮大文化产业,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而且对于文化本身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继续乘势而上,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实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关键在于以改革为动力,积极稳妥地进行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革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用改革来凝聚人心,用改革来激发干劲,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营造工作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的发展格局。文化建设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既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更需要社会提供适宜的环境。文化建设不是少数人和个别部门能够完成的事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这是决定文化建设速度快慢和品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文化,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破除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观念,切实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将文化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努力的长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才能见到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政绩观”,既要克服文化建设上的畏难心理,坚定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又要切实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严防文化建设中的“数字政绩”和形式主义。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重从全局的高度,用统筹的方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发展新格局。(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