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没有“机关” 只有温暖

2007-0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在山城的冬日里,杨栋绪心里涌起的却是一股股暖流。

去年夏天的一场暴雨,损坏了渝北区麻柳沱镇青杠村村民杨栋绪的土坯房。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代理员杨德芬获悉,冒雨爬过泥石流和滑坡的山路赶到他家,帮着找临时住地、申请救济、办理建房,没过多久便让他搬进了新家。

杨栋绪是重庆市渝北区“执政

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渝北区的学习整改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党政机关的变化。一些群众说,如今渝北的党政部门,暗箱操作的“机关”消失了,让人温暖的举措增多了。

越是“要害部门”越要当好“服务生”

2003年,渝北区区委书记刘光全提出设立“经济110”,希望藉此快速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事件。

掌控审批大权的“要害部门”,是区委、区政府“重点关照”的对象。2006年,重庆市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渝北区结合“经济110”运行3年来的情况,创新行政审批监督机制,设立了行政投诉中心。行政投诉中心与“经济110”联合办公,负责受理涉及全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的投诉。

投诉中心成立后,共受理投诉142件,已办结投诉件140起,另外2件也在办理过程中。“能不能真正建成服务型政府,关键要看‘要害部门’,看这些‘要害部门’能不能成为优秀‘服务生’。”刘光全说。

做“及时雨”不做“事后诸葛”

像所有的企业领导人一样,邓平过去也对频频上门的税务人员心存反感。但自从渝北区地方税务局出台“税务救助”措施后,税务管理员就成了他经营企业最信赖的“帮手”。

“税务救助”包括税务登记、优惠政策、纳税异常和纳税申报4个方面的提醒服务。

重庆客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平,是地税局“管闲事”的受益者。2005年,邓平照常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务管理员在审核资料时,发现他的企业应该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于是发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提醒,并辅导企业办理了减免税手续。2005年和2006年,邓平所在的企业因此减少纳税支出300余万元。

“税务救助”是渝北区建服务型机关的缩影,旨在让所有机关成为“及时雨”,想方设法帮助服务对象避免错误和损失,确保正常发展;而不满足于做“事后诸葛”,只顾对无心犯错者进行事后教育和处罚。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搬迁后,连续两年都未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2006年,公司将纳税资料递到渝北区地税局。税管员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进行了纳税异常提醒服务。公司及时补缴税款后,避免了违章处罚。

工作要细如发丝态度要温暖如春

渝北区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并没有止步于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2004年,全区镇街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全程代理方便了老百姓,深化了干群情。

大盛镇鱼塘十社村民游国丙,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一家人常常为找不到脱困门路而苦恼。2006年3月,他告诉村代办员荣业忠说,自己想砍一些自家的树木建羊圈养山羊,但林木砍伐证一直批不下来。荣业忠第二天便赶到距离十多里远的游家了解情况,并向他解释了国家的林业政策。随后,荣业忠先后3次到区林业局帮助游国丙申办了砍伐证。快捷的代办,使游国丙家在1个月内就建好了羊圈。现在,游家已成了饲养着120多只山羊的养殖专业户,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好转。

据刘光全介绍,到2006年11月底,全区各镇街已设受理室或为民办事服务大厅24个,村(居)委会设代办点256个,代办项目涉及农房建设、房屋产权证、生育服务证、老年证等77项,为群众代理各类事项60818件,办结了58657件,办结率96.5%,没有一件投诉。通过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全区镇街形成了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镇街受理室、村(居)代办点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