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当我们来到距离乌鲁木齐市1600多公里的喀什地区岳普湖县色也克乡时,大地还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两个月前,11月28日,年仅28岁的副乡长姜英突然倒在为乡亲们工作的地头,她任职的3年间,把全乡的16个村跑了50多圈,把科技致富的“金钥匙”送到乡亲们的手里边。
让科技成为乡亲们致
富的好帮手
2005年夏天,她按平时工作的方式来到四村苏瓦库里・玉素甫的瓜地时,突然发现他的瓜苗得了“白粉病”。这种病若不及时防治,两亩地的瓜立即会绝收。想到这里,她立即配好农药,蹲在瓜地里,顶着酷暑一株株地往瓜根上浇药。中午饭也没顾得上吃,一直干到天黑。秋天时,这两亩地产了2吨多“达瓦昆沙漠甜瓜”,远销广州、上海、新加坡等地,当年的收入就增加了几千元。
四村党支部书记阿不来提吾吉介绍,以前农民种甜瓜,一侏结五六个,品质十分差,大小不一样,卖不上好价钱。姜英来后,首先在农民中普及科学知识,开办了许多科技普及班,终于改变了以往的种植模式,每亩地现在增加500多元的收入。2006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40元,比前一年增加410元,仅甜瓜的收入就增加了260元。特别是2006年初,乡里在四村新建了66座大棚。从接手这项工作到去世前的200多天里,她吃在大棚,住在大棚,手把手地向这些第一次接触大棚种植的乡亲们教授科技知识。
正是在姜英和乡镇一班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色也克乡农民科技种田的积极性一直十分高涨。1.3万亩的棉花、1.7万亩的小麦、66座温室大棚和各种农作物管理,都离不开她的关怀和指导。乡亲们自觉地给她打起了考勤,一天不见她来就要到村口看好几次,直到看到她的身影。四村农民买日完汗・库孜老人说:“姜乡长走了,谁还来帮我们科学种田呢?我们的增收致富谁来管呀?”话语中透出深深地思念。
乡亲们的需要就是追求的目标
2005年春,为了帮助乡亲们增收,乡里决定种植200亩架子瓜试验田。对这个新事物,姜英也有不懂的地方。作为农校园艺专业的毕业生,她来到乡工作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不懂,但她早就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白天工作完了,晚上是她学习的最好时机。坐在台灯下,她学会了小拱棚甜瓜、晚熟甜瓜栽培技术,学会了林果栽培管理技术、棉花高密度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相关知识。白天到了地里,她再把晚上学会的知识教给乡亲。
来到色也克乡后,她发现乡亲们都在用一种老办法保鲜甜瓜,保鲜率最多只能达50%。看到这种情况,姜英想,建一个保鲜库少说也得上百万元,乡里无论如何是拿不出这笔钱的,但乡亲们这样保鲜不行,卖不上钱不说,品质也很不好。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自己摸索了。她先在乡政府院里找了一间土房子,改成半地窖式的房子,墙上留了通风口,把平地放瓜改为搭木架放瓜,再用杀菌液为新放进的瓜进行一次杀菌。室内温度降到零度时开灯增温,温度高时开窗通风,当年就使保鲜率达到了80%以上,一个瓜反季节销售后增收一倍以上。试验成功了,乡亲们也学会了。如今,这项技术在全乡得以普及,成为远近闻名的瓜乡,所产的“达瓦昆沙漠甜瓜”远销国内外,成为乡亲们一棵最大的摇钱树。
2006年11月28日,岳普湖县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望着天空飞舞的雪花,姜英一大早就来到了四村那66座大棚里。这可是这个乡第一次种植大棚,乡亲们不知道如何管理,千万别冻着了刚出苗的大棚菜。这一天,她指挥着大家盖压防寒膜,从早上一直干到下午,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下午4点20分左右,当她来到最后一家帮他们压好防寒膜后,正准备起身,眼前一黑,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走完了她28年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