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下乡”的八个变化

2007-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我有话说

2007年的春意渐浓,新一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三下乡”活动开展十余年来,随着情况的发展,活动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变化着。作为“三下乡”活动的发起单位和主办单位之一,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董俊山向记者介绍了“三下乡”的八大变化。

变化一:

从以政府为主推动,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转变。近年来,企业、大学、个人、科研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三下乡”活动,壮大了“三下乡”的队伍,投入也在逐渐增加。

变化二:由以集中活动为主,向经常化、制度化转变。董俊山介绍说,各部门和各地都把“三下乡”作为一种经常性、制度性的活动,建立长效活动机制,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活动重点,受到农民朋友的好评。

变化三:“三下乡”的机制不断创新,并引入市场机制。董俊山说,“三下乡”从最开始的文化、科技、卫生“大集”,到“科技特派员”、“科普大篷车”等新的活动机制,使活动的效果更明显。在文化领域,群众自办的文化实体、民间团体深入农村,开始把农村作为重要的市场之一,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变化四:“三下乡”内容不断丰富,向“多下乡”转变。现在的“三下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科技、卫生三个方面,内容不断扩展,法律、商品服务等也成为“三下乡”的主要内容。

变化五:由以“送”为主,向“送”与“订单式服务”结合转变。“送”是“三下乡”活动的基本形式,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各地都开始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三下乡”的内容。

变化六:各地自选动作逐渐增多,“三下乡”活动从中央和各部委的指令性、要求性活动,变成了各地的自觉自愿的活动。各地方、各部门都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变化七:由主要面向农村地区,向城市农民工群体延伸。如今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三下乡”的地域范围也逐渐扩大,深入到农民工集中的工地、工厂,很多地方出现了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班、法律咨询处等机构。

变化八:加大“建”的力度,推动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基础设施的发展。“三下乡”不仅要“送”文化、科技、卫生,更要让他们在农村扎根。现在,很多地方建起了科普基地、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成为提高农民素质的载体,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